翻新时间:2015-12-14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毛主席在花山》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7单元第28(需1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泽东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的几件事,表现了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学情分析】
采用多种读书方式及分组学习讨论的形式体会毛主席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2、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3、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教育。
5、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毛主席平易近人和真切关怀人民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加强朗读指导,深入体会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优良作风。自学质疑,围绕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提问:“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要让学生说出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2、读一读自己所画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让学生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以后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
3、检查朗读情况。
(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自由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读,从而展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了学懂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和组内同学讨论,记下讨论结果。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对学生的问题归纳整理:
师生共同归纳出:
⑴ 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⑵ 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⑶ 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⑷ 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4、师生共同解决以上问题:
教师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提议先理解第⑷个问题。
⑴ 小组合作学习。
⑵ 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中也可以看出来。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⑶ 指导朗读: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通过这一个问题,把其他几个问题都有机地串连起来,从而达到理解课文重点、难点的目的。)
四、体会文章写法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没有样写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操劳这件事。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反之,简写。)
五、课外延伸
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等待
- 家乡的变化
- 我的心里话
- 家乡的桥
- 感恩的心
- 热闹的早市
- 感恩
- 天堂乐园
- 我最爱的小吃
- 和谐的生活交响曲
- 我的理想
- 回忆
- 今天我将毕业
- 我想这样长大
- 由那张毕业照想到的……
- 浅谈透过网络文化特性分析大学网络文化构建
- 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发展的战略探析
- 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侵权状况调查与分析
- 浅论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 探析新建本科院校学院制管理模式的思考
- 试论工作匹配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
- 试论大学英语课程的文化教育的渗透
- 试论大学文化: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基础
- 浅谈阶层固化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及对策
- 探析世界多元文化影响下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
- 试论针对高校毕业生阅读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和实践
- 试论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 试析模拟招聘会在职业学院就业指导中的应用
- 试析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与教务管理优化结合
- 关于从城乡教育差距看农村英语教育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法建议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写作特点
- “太空站找反物质实验”演讲(实录)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导读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生字注音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词语综合运用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写作背景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结构分析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法引导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本课导学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句段品味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要点及方法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重点难点突破
- 丁肇中:响彻诺贝尔颁奖大厅的中华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