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14
《穷人》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资料。
学生查阅并介绍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教师可作补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穷人》一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2、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呢?
3、学生讨论,汇报: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
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自学:(学生自己查字典学习,掌握生字音形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自学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
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怨”与“祭”上半部不同;“魁”、“虑”:半包围结构;“裹”:上中下结构。
理解词义: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
心惊肉跳:形容恐惧不安。
蜷缩:身体弯曲的缩着。
抱怨:埋怨。
忧虑:忧愁担心。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准备〗
文中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
三、学生汇报
1、分析环境描写的句子:
⑴ 学生试着说,教师可补充:
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⑵ 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2、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⑴ 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
① 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② 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③ 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
⑵ 学生朗读、交流。
⑶ 教师总结:
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⑷ 再练习朗读。
3、分析渔夫和桑娜的对话:
⑴ 学生朗读课文。
⑵ 教师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⑶ 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⑷ 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四、抓住课题,拓展升华
作者用“穷人”做题目,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理由。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盛开在人们心中的莲
- 麦当劳与永和豆浆
- 扇子的文化
- 父爱远去如山隔
- 春节的起源
- 故乡的冬天
- 他们为什么能在智力竞赛中获奖
- 江南可采莲
-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 我看克隆
- 莲莲,知为谁生
- 爱无限
- 我看克隆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我家乡的冬天
- 汽车营销中的联合营销策略
- 从认知角度诠释定语从句的汉译
- 动画设计中线描艺术的运用
- 论理性的有限性及其在公共生活中的调适
- 我国茶叶网络营销现状及发展对策
- 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建设及发展初探(1)论文
- 即兴演讲语言的变异修辞研究
- 汉语拼音R探讨日语汉字读音技巧研究
- 探析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网络营销策略
- 浅论南通方言研究概况
- 现代艺术感官特点及运用研究
- 我国行政裁量权的司法审查制度探讨(1)论文
- 浅谈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探析
- 地铁公共艺术的实用性
- 市场终端汽车营销取胜的核心
- 《惊弓之鸟》 老师语录
- 《惊弓之鸟》随堂练习 提高篇
- 《惊弓之鸟》 教学设计1
- 《惊弓之鸟》随堂练习 巩固篇
- 《路旁的橡树》随堂练习 巩固篇
- 《路旁的橡树》随堂练习 提高篇
- 《路旁的橡树》 教案讲义2
- 《路旁的橡树》 整体阅读感知
- 《惊弓之鸟》 教学设计2
- 《惊弓之鸟》 重难点分析
- 《路旁的橡树》同步作文 写作指导及训练素材
- 《惊弓之鸟》 知识点精析
- 《惊弓之鸟》 作者及作品介绍
- 《路旁的橡树》同步作文 范文习作
- 《路旁的橡树》 教案讲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