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再别康桥.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五、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 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 课后作业 (1分)
1、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 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八、 结束语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
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
板书设计 :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恋之情
长篙 ……
星辉 ……
…… ……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快乐的儿童节
- 日记一则
- 文竹
- 春雨
- 记一次难忘的拔河比赛
- 小白狗的故事
- 小熊真可爱
- 谁来帮帮我?
- 我的学校
- 吹泡泡
- 我学会了转呼啦圈
- 我是学校小导游
- 放风筝
- 梦游海底
- 比美
- 探讨如何加强我国旅游市场营销
- 浅谈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
- 浅谈中国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 创意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导述评
- 浅谈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1)论文
- 麻纤艺术在生活中的适用性
- 福建省莆田市“调解衔接机制”的法治意义(1)论文
- 激发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探索
- 浅析医药营销人员的销售技巧
- 广告创意中的符号消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浅谈汉中略阳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 浅谈非言语交际及其在交际中的影响
- 浅议铁路货运营销的基本策略(1)
- 二板市场:一个基于战略框架的视角(1)
- 论我国判例法制度的构建(1)论文
- 《比尾巴》教案
-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案设计
-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案
- 《坐井观天》
-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会了学生什么?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案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之一
- 《称象》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 《雪孩子》教学设计
- 《乌鸦喝水》教后札记
- 《司马光》
- 《司马光》
-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案
-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