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15
第二册咬文嚼字
导学新概念:
新教材说明指出:“阅读训练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正是依据这个要求确定的。在我国的文学宝库中,有许多精品,纵横古今,囊括中外。课本编者独具匠心精选了许多美文精品,特别是现当代的一些学者文人的作品。如钱钟书、余秋雨、汪曾祺、朱光潜等。面对这些熠熠发光的篇章,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显得尤为重要。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强调从某一个侧面进行分析,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方可谈得上借鉴吸收。当然我们借鉴吸收的是其中的精华,借鉴吸收的是有用的东西。而《咬文嚼字》本身了具有这种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语 设计:
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古人炼字的好例子,大家能举上几个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这些炼字的做法,似乎显得有点咬文嚼字,但实际上却调整了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正阐明了这一点。
二.教学过程 设计:
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仔细分析原作,可设计表格帮助学生分析。
参考表格如下:
例子 分析 说明的道理 文章主旨
品味评价:
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还可以采用复述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做出评价。
借鉴吸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召开专题讨论会,研讨学习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后你得到了什么或应吸收借鉴哪些。如从材料方面,可以领会借鉴材料的重要,更领悟到积累材料的方法。从观点方面,注意领会观点和材料的完美统一。也可以研讨这些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为了检验学生借鉴吸收的结果,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练习来强化。如: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有的作者已有评析。除此之外,低还有什么独到见解?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A.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B.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A.僧推月下门。
B.僧敲月下门。
A.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
B.东家之子(女),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A.红杏枝头春意浓。
B.红杏枝头春意闹。
2.作者认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3.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如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读书我快乐
- 怎样做一个开心的队干
- 读《再寄小读者》有感
- 读《大学生与战士有感》
- 日记一篇
- 生活的镜子读后感找回自尊
- 生命与希望的赞歌——读《最后一片叶子》有感
- 最无私的友谊读朋友有感
- 祭扫烈士墓
- 金鱼
- 蜜蜂和蚂蚁
- 读《蛾眉道上》有感
- 海的女儿
- 《冲出亚马逊》的观后感
- 新龟兔赛跑
- 少数民族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关系、职业认同及城镇适应性
- 造林项目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 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之民事责任探究
- 从杀戏与戏杀看刑场与戏场的异质同构性
- 不可言说的原质:斯拉沃热齐泽克关键词研究
- 探索社会风险提炼本土理论
- 权利贫困视角下农民群体维权困境及出路
- “追求思想和创造思想”之佳作
-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下林农合作组织收入分析
- 安徒生童话与周作人童话学研究
- 论国有林权改革持续发展能力
- “边政”何以成“学”
-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
- 中国城镇化与征地困局
- 《匆匆》教学设计
- 《匆匆》教学设计
- 《匆匆》教学设计
- 《匆匆》教学设计
- 《匆匆》教学设计
- 《匆匆》教材理解
- 《匆匆》教材理解
- 《匆匆》教学实录
- 《匆匆》教学实录
- 《匆匆》教学设计
- 《匆匆》教学设计
- 《回家》教学设计
- 《匆匆》教学设计
- 《匆匆》教学设计
- 《匆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