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4
《春酒》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的词语:家醅,一马当先,挑剔,炮制,顾名思义,兴高采烈。
2、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
3、关注文章细节描写。
4、领悟作者思念故乡、追思亲人的感情。
教学设想:
一、激发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阅读氛围。
孩子对于新年总是有着许多丰富的感受。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二、在充分调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文章,细细品味文章关键词语句子,并要求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
三、教师应该介绍琦君其人的身世和活动经历,使学生
可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达到对作者较为深刻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这些古诗名句都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我们同学学过或读过的古诗中,还有哪些表达游子思乡的诗作: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安石《泊船瓜洲》
李白《渡荆门送别》
《静夜思》
现代诗文中,你还读过哪些诗歌、散文能表达作者的乡愁?
二、今天我们学习琦君的作品《春酒》
学生自读课文——你认为文章能表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A、文章写了与春酒有关的哪些事情?作者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吗?
1、记叙了
儿时在故乡过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
2、作者不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写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B、文章描绘了家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美在何处?用下列句式说话:
a、风俗之美美在……,表现为……
b、人情之美美在……,表现为……
C、文末作者的感叹是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品味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一、理解文章中母亲的形象。
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逼肖。本文中母亲的描写尤为出色。事实上,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的,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源泉。
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着“爱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方,充满美德,性格坚强,母亲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劳心劳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写作的题材。有时,简单的几笔,人物就立起来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这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如在目前。
二、体会本文生动传神语言,
设喻奇特形象:“我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善于运用细节:
请用“我认为……这个细节最生动,因为它写出了……”这个句式说话》
细节描写举例:
“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过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得要命”。
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在几个细节中得到充分的刻画,这样活泼、天真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动起来,还微微歪着脑袋冲读者笑着……
三、拓展·延伸
写出过春节时,最令你难忘的一件事或一种食品,并且围绕这种事或物塑造一个人物,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长大了
- 收酒瓶的小男孩
- 披着羊皮的狼
- 秋天的快乐
- 丰收的秋天
- 自我介绍
- 快乐的一天
- 珍惜时间
- 语文期中考试
- 泡杯菊花茶
- 硬币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
- 我爱家乡的大海
- 盐是大力士
- 家乡的葡萄
- 我爱秋天
- 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化学教学论文《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
- 经合组织国家保险准备金财税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 论对行政权力的法律控制(1)
- 中国特色词汇及英译
- “逆向审查”在审理行政不作为案件中的运用(1)
- 构建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
- 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构想(三)
- 英语姓名的翻译
- 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创新研究
- 高考化学的计算题初探
- 汉英翻译实践是再创造的过程
- 化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花钟》教学设计2
- 《灰雀》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 《玩出了名堂》教学设计2
- 《风筝》教学设计5
- 《蜜蜂》教学设计
- 《花钟》教学设计4
- 《花钟》教学实录
- 《花钟》教学设计
- 《花钟》教学设计3
-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 《蜜蜂》教学设计2
-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三个儿子》说课设计
-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