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21

[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步骤 :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一则新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1分钟)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备学生)如果学生未做充分预习,教师要预留时间给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时,要求学生落实掌握字词解释及翻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投影显示: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 ) 清冽( ) 为坻( )

B.为屿( ) 为嵁(山甚)( ) 佁然( )

C.俶尔( ) 翕忽( ) 差互( )

D.寂寥( ) 悄怆( ) 幽邃( )

②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 完成过程。(目标2)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1.引导讨论下列问题。投影显示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2.熟读课文。

五、小结:(1分钟)

请一学生概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 。(1分钟)

1.熟读并背诵全文。(A)

2.翻译第二自然段。(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文章技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词语、生字在预习中解决,对文中的一些活用现象不必涉及,只作整体理解即可。八、教学后记:

《小石潭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步骤 :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复习旧课,导入 新课。(1分钟)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

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

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的完成过程。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①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②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或投影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 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票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①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②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投影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③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或投影显示:

潭中景物 潭水

游鱼、阳光 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 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 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①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②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投影或板书显示: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

明灭可见

曲折、蜿蜒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比喻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

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投影或板书显示: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四、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的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

1、 背诵全文。(A)

2、《掌握语文》(B)

3、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写感受)。(C)

六、说课精要: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教学的难点。

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完成,以解决教学目标 。

七、教学后记: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超级理想
我的家乡
晚霞中的云朵
妈妈的泪花
教室里的小客人
爱护环境的小白兔
回到恐龙世界
自画像
会治病的啄木鸟
我的好妈妈
我不怕踩虫子了
我爱春天
小狗
晨练
小草在哭泣
医院医生辞职信
幼儿园教师辞职信
设计部助理辞职书
保安辞职信
酒店辞职信范文
酒店员工辞职信
俱乐部辞职信
事业单位辞职信范文
织带公司员工的辞职信
银行辞职信
为了个人发展的辞职信
会计辞职信
老师教师辞职信范文
班干部辞职信
护士辞职信范文
试论加缪存在主义思想的人道主义内涵
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改革思路及可行性分析
完善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综合医院公共卫生管理探究
浅谈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
试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解读
辉南县庆阳镇提升农村公共卫生质量
思想哲学论文:浅论实践思维方式的丰富和发展
充分发挥妇幼保健院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作用
思想哲学论文:浅论康德论有道德价值的行为
思想哲学论文:浅析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
探讨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中健康教育服务项目的开展
论《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浅谈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与理解
试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三峡》教学设计2
《湖心亭看雪》课文结构分析
三峡工程的世界之最
《观潮》教法指引
《答谢中书书》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观潮》课文结构分析
理解词类活用后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朗读教学案例描述
《三峡》教学设计3
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两篇》参考译文
《观潮》参考译文
《三峡》教学设计1
钱江涌潮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