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17
羚羊木雕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课文的结构和中心意思。
二、指导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三、掌握文中多音字和异读字的读音和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结构和中心意思。
2.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
理解课文中心意思。
教学方法:指导自读。
教具:小黑板
教时:1教时
教学过程
一、正音释义(出示小黑板)
jī
犄角:文中不是指牛羊等兽类的角,而指桌子的一角。
pēng
怦怦:心跳的声音。
dǎi
逮着玩:捕捉。(dài)捕:捉拿(罪犯)
chà
树杈:植物的分枝(chā)子:长柄一端有两个以上长齿的农具。
zhàn
寒颤:发拦。(chàn)抖:颤动、发抖。
二、范读课文,要求了解课文内容。
分段。
通过讨论,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查问木雕
(二)赠送木雕
(三)取回木雕
(四)永远友好。
三、朗读课文。
分四名学生轮读,要求注意不同人物的语气。读后评议。
四、讨论课文的中心意思,启发提问: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给你印象最深的最谁?为什么?
妈妈——严厉
爸爸——沉着
奶奶——慈爱
万芳妈妈——直爽
万芳的精神风貌,主要是通过换破裤子的情节表现出来的,这一部分她讲了一三句话(找出来),这些语言、动作和神态说明了什么?(“多么仗义”,“一些也不自私”。)后来,在“我”去取回羚羊的时候,万芳先是感到奇怪,意外,接着感到不解,但还是把羚羊拿走了。最后,当我以为“她不会再跟我好了”,无精打采地往回走时,万芳却喊着追了上来,“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短短一句话,说明她不仅很快地理解了“我”的处境,而且用行动来表示对友谊的真诚,反映出了她崇高的思想境界。
文中的“我”处在矛盾的焦点之中,心情十分复杂。在对妈妈的查问,开始时想瞒,后来不得不说出实情,当爸爸妈妈都要“我”去取回羚羊时,起先想顶一下,后来又不得不违心地去取回木雕。到了万芳家,“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说话“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垂下眼睛不敢看她”。这些动作神态,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我”无奈而伤心的心情。
2.由此可见,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有人说,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爸妈怎样逼“我”取回已经送给好朋友的木雕。使“我”变成“世界上最伤心的人”;有的人说,这篇文章主要写“我”和万芳俩深厚而牢固的友情。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说明理由。
五、分角色朗读
六、问题讨论
1.爸爸把贵重的羚羊送给了“我”,“我”把羚羊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2.爸爸妈妈执意让“我”取回羚羊,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3.“我对朋友后悔了”“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七、语言训练
复述课文。
作业 :给小黑板上的字注意,并解释词语。
预习:
1.你读过朱自清的文章吗?知到哪些?
2.从预习提示第2段,你能了解哪些内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猴和皮球
- 思念
- 快乐的周末
- 生态园游
- 给金鱼喂食
- 春天
- 春天
- 游泳
- 小赵老师
- 植树
- 春姑娘来了
- 自我介绍
- 美丽的春天
- 聪明的小鸟
- 我和古诗
- 浅议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 我省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情况分析
- 中国电影市场综述
- 城市有机垃圾处理最佳方案探讨
- 废弃甲烷性气体利用中国发展分布式能源的另一个战略方向
- 污泥、垃圾的OTM好氧生化处理法
- 视觉文化研究
- 生命的凝视
- 类型人物论
- 环境噪声污染与健康生活
- 后现代的英雄神话
- 国际话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
- 科技进步与电影艺术的发展与终结
- 李行的电影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中国电影的数字化生存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司马光》课堂实录
- 《乌鸦喝水》阅读教案
- 《司马光》
- 《乌鸦喝水》阅读
- 《司马光》阅读片段赏析
- 《乌鸦喝水》阅读学案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实录
- 《比尾巴》教学设计
- 《乌鸦喝水》阅读课后研究活动
- 《吃水不忘挖井人》第二课时
- 《吃水不忘挖井人》巩固复习
- 《司马光》我读我思
- 《司马光》阅读体验性学习的尝试与思考
- 《乌鸦喝水》第一课时阅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