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邓稼先 第一课时

邓稼先 第一课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24

邓稼先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文章借多变的语言形式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

2.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3.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

4.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和赞颂邓稼先献身国家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1.研究文章的句式变化及其作用。

2.学习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

解决办法:

1.反复研读,以读带讲,在读中感受语言形式,体味感情。

2.讨论研究,对难点重点,我们应集思广益,互相补充提示。

3.录相观摩。利用《飞越太平洋》等科研电影的片断,使学生感受科研工作的艰辛和意义巨大,从而理解作者的感情。

4.质疑。学习是师生互动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像导演一样指引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发挥主体作用,质疑环节则是转换师问生答的形式,放手发动学生思考问题,突破知识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组织观看电影片断,片名《飞越太平洋》其中有研制原子弹艰难过程及发射成功的片断。观摩有利于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2.读书会。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性散文,其中有许多处理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但并不难懂,组织读书会,让学生自己交流读书心得,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热情,提高授课效果。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今有哪些国家拥有核武器吗? (生答)我们中国是什么时候拥有的核武器呢?是谁领导研制成功了我国自己的核武器的?——邓稼先。这个名字鲜为人知,因为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甘心情愿的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他们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就让我们展开课本,去谛听他们感人的事迹吧!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文章借多变的语言形式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

2.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3.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

4.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邓稼先献身国防的崇高精神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在解决基础知识,阅读课文基础上,重点研究第一小节。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同是大学教授的孩子,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爱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2.邓稼先介绍: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指导人。1924年生于安徽怀宁县,是清代著名金石书法家邓石如的第六代孙,出身书香门第,其父邓以蛰曾流学日本、美国,任北大教授。邓稼先在战乱中读完高中、大学,1948年到1950年赴美留学,学成之后,毫不犹豫的回国报效,他先后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和核武器的研究,是我国国防高科技的奠基人。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永久纪念他对中国国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3.放朗读录音:在教师指导下提前录好,突出有感情朗读,创设情境。

4.扫除文字障碍

认读:

xiòng xūntǐng

夐 曛 铤

解释成语:可歌可泣,家喻户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师范读第一部分,同学自由朗读其余部分,进一步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6.本文结构特点。作者根据自己的感想,全文分成了六个部分,六部分相对独立,但又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分组讨论,每一部分分别侧重写哪些内容,又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结论:第一部分从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第二部分写出邓稼先的生平,特别是研制两弹,为国尽忠,至死不渝的感人事迹。第三部分,用比较法,把中国的国防科技领导人邓稼先和美国国防科技领导人进行比较,更鲜明的突出了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高度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而别具匠心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质疑:刚才我们从总体上分析了本文谋篇布局上的特点,同学们还有什么细节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可以共同研究、探讨。

引导学生思考:(1)第一部分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可否去掉?(2)各部分之间是否围绕中心随意安排顺序,可否任意调换?

答:(1)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写作,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试想,中国百年的屈辱,一次次战争的失败,列强的入侵掠夺,都是因为政府的软弱无能,国力的贫弱和科技落后,被动挨打。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政府强大了,国力增强了,科技是否领先则成了改变落后挨打局面的关键,而邓稼先正是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站立起来的人。他的功绩是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2)各部分看似互不相干,各自独立,实则内有联系,逻辑严密,不可调换。第一部分,是为赞扬邓稼先创设环境,作必要铺垫,放在开头,不能移动。第二部分从邓稼先出生到逝世,总体介绍其生平和成就,是下文的纲目,下文是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展开。第三、四、五部分,分别从为人品格,工作风格和献身精神等方面具体展现邓稼先的伟大精神。是对第二部分的展开。同时这三部分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有逐渐深入的意味,也不可调换。第六部分是全文的高潮,水到渠成的引出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和缅怀,文章中心得到全面体现,这样整篇文章安排严密合理,独特而周全,可见作者深厚的功底和深邃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类似的质疑,逐渐把课文分析引向更深更细,让学生的理解也更准确,记忆更牢固。如学生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分组讨论,发挥群体思维力量,也可利用一些问题引导到主要问题之上。这些都要求教师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课下收集有关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信息,作为常识记在头脑中,同时了解目前世界上最新的科研成果,准备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全班朗读。

3.将这节课学生质疑的问题,回忆整理在笔记本上。

4.为下节课设计一段导语 。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中学生打工利弊谈
献给母亲的爱
葡萄牙之行
作业写不完惩罚有没有好处
作业完不成就真该惩罚吗?
加倍惩罚,不好
中学生打工利弊谈
中学生打工利弊谈
作业完不成惩罚?
中学生打工利弊谈
惩罚没有好处
中学生打工利弊谈
献给母亲——懂你
献给母亲的歌
日本流行文化之我见
提炼四合院基本形式 京城四合院有了修缮样本
洁净手术部主体建筑设计前期准备工作探讨
园林植物与建筑小品的配置
巩义市对文化公园进行概念性城市设计
楼地面渗漏原因浅析及控制
“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
设计突破 建筑创新
城市规划的历史人文困境
现代园林材料的应用与发展
住宅区的水景设计
重庆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规划建设述评
建筑与时代
四大软肋制约兰州建筑沙盘模型市场
南京主城近期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规划方法
滴灌系统应用八大错误概念
《乡下人家》写作指导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一
《牧场之国》老师语录
《乡下人家》范文习作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一
《牧场之国》重点字词梳理
《牧场之国》重点字词意思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三
《乡下人家》训练素材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四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二
《牧场之国》重难点分析
《乡下人家》考点练兵 积累篇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二
《牧场之国》随堂练习 提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