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第4课画山绣水(苏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第4课画山绣水(苏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14

第4课画山绣水(苏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教学内容

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表现了作者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 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 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 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突破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导入 新课。 1.进入新课学习。2.整体感知。 2.朗读感知课文。3.归纳小结。 3.归纳小结。

一、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这位作家就是杨朔。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

特点。

5.等学生回答完后,出示板书:褒贬,攒聚,玲珑剔透,恍惚,圩子,袅袅,黑黝黝。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

1.齐声回答:杨朔。

2.争先恐后回答。一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

《三千里江山》。 .

3.看教师板书,并思考。

4.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一位学生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另一生回答:这是用了互文的手法,“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其他学生补充。

5.点到的学生给这些词语注音或解释。其他同学对他们回答不完整的地方做补充。最后明确生词的读音和意义。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巡视课堂,等学生渎完课文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励学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1.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2.积极发言。一生说,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一生说,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其他的同学也谈各自的体会。

3.听教师讲述,并浏览课文。

4.自由朗读课文,并给课文划分层次。

5.边读边思考。最后划分出课文的层

次,并在班上交流。

6.做好笔记,并思考。

7.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8.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9.齐声回答: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第二层(第6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并体会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10.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二,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1.被点到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读。然后对他们的表现作评价。

2.听教师小结,做好笔记。

3.思考课后第一题。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诵读课文进入本课。 1.诵读课文。

2.组织讨论交流。 2.讨论交流。

3.总结全文。 3.总结全文。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2.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课文进行讨论。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呢?

3.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读书的时候都非常用心。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

1.齐声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2.大胆发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边听边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选几个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然后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3.讲解: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一

1.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点。到后回答:主要写了从桂林到阳朔180里漓江水上所见到的景色和传说。

2.联系自己在作文中对作文素材的选择,进一步体会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通过思考,体会到作者选材的

特点。

3.积极讨论,大胆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本文人题引了一句用得很滥的诗,似乎落人俗套,但由于提出自己的理解,翻出新意,一下子切人中心。虽然是顺着往下写的,但是由于作者有意设置小的波澜,显得宛曲有致。

4.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领会到了杨朔散文在构思上的特点。接下来请大家思考:本文写了船家讲述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都是讲述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

5.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6.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4.积极展开思考。一生发言:作者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呢?一生接着说:那么,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难道不仅仅是赞美漓江优美的山水厂。其他同学纷纷发言。

5.思考教师的提示。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我们在欣赏山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这些故事来。

6.听教师讲解。通过教师提示明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深意。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少吧1

2.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1.听教师总结,并做好笔记。

2.交流学习中的感想。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一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板书设计

第4课画山绣水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清奇峭拔

第二部分(第4—15段):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文是当代散文大家杨朔的一篇散文。学习本文,首先让学生从题目人手,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从中感悟到杨朔散文独特的美。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掌握阅读散文的技巧,提高阅读和分析散文的能力,也是本课学习的关键。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攒聚峭拔恍惚贮藏崭新恬静黑黝黝玲珑剔透

2.解释下列词语。,

精髓怠慢恍惚攒聚玲珑剔透

3.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_,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等。

(2)本文题目“画山绣水”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它的意思是________,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4.吟哦讽诵课文第二段文字,力求达到背诵。

答案与提示:略

个性练习设计

1.课文中讲述了“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等四个传说,请问这些传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个问句,请问这三个问句有什么不同? ·

3.观赏漓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却听了一些凄惨的故事,是不是有些不调和?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作者的构思?’答案与提示:

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这些传说是旧时代现实生活的折射,对于认识过去

有一定的意义。

2.第一个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个是解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作

桥;第三个是进一步解释,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

3.提示: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杨朔是一位努力以自己的体验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家,总是注意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本文这种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散文是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学习本文,要让学生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在教学过程 中,重视诵读教学,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练习,让学生体会诵读的好处,掌握诵读的要领,通过诵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补充资料

1.杨朔的散文

杨朔(1913—1968)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他的文章的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像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2.关于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风光的赞美。在桂林方圆百余公里的范围内青山碧野,奇峰林立,秀丽的漓江蜿蜒曲折,穿城而过。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的水

程两岸,“无数青山浮出水”,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桂林是一个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咯斯特)地区,几亿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大海,海底沉积了几千米厚的石灰岩。由于地壳变动,大海深处的岩石隆起,海水退去,才使这里成为陆地。之后,又经过七千万年的风化,才最终发育成千峰耸立、碧水萦绕、岩石奇丽、洞境深邃的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中国旅游出版社1996年版)

漓江胜景除城区的叠彩山、伏波山、七星山、象鼻山等之外,自象鼻山顺流而下,直至阳朔,一路奇峰屏列,碧水萦回,青山如出水芙蓉,绿水如锦罗飘带,真是“一江流水千幅画”,“天然美景胜图画”,泛舟江上,如置身于迷人的天然画廊,令人心碎,使人迷恋。

游漓江可从桂林市区解放桥南的客运码头乘船,一路经“大象汲水”的象鼻山、“月岩通透”的穿山、“塔穿峰颠”的塔山、“昂冠振羽”的斗鸡山、“资瓶倒卧”的净瓶山,游船驶过相思江口,沿岸有“龙门古榕”、父子岩、磨盘山、“碧岩婚姻”、“九牛三洲…‘望夫仙石”等胜景,过了草坪圩,进入阳朔县境,迎面就是“冠岩幽境”。

(陈浩然《中华览胜》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喜欢的路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静夜思
假如我有一枝神笔
赏月
妈妈,您辛苦了
春姑娘
我的愿望
四季
红泡泡 蓝泡泡、
雾的天堂
我喜欢家乡的李子
清晨
我想要快乐
小水珠
浅析商科类高校信息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试论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力分析
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探析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探讨
试论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创新研究
浅析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大专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浅谈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多媒体教学主体分析与评价
浅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师选择能力的培养
试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运筹学教学改革研究
浅析把握人文素质教育内涵探索人文素质创新模式
浅析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
浅谈农村中学开发校本课程的文化选择摭谈
“太阳是个大火球”是比喻句吗?
雷电现象
有关太阳的谜语
《太阳》教学杂谈
超越教材引导探究──《太阳》教学谈
人在太空能呆多久
超越知识 走向智慧
天上的国度“星座”
把握时机 及时渗透
从学生需要出发 以学生发展为本
太阳系
星座名称是怎样起的
创造的火花在闪烁──《太阳》一课教学回眸
太阳能住宅
《太阳》的说明方法及说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