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13
《风筝》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二、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课外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兄弟间的情感
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结合实际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亲情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及严厉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步骤 :
(一)布置预习
1、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① 1925年左右中外社会状况
② 鲁迅其人其作品其思想
2、查字典,落实生字词的音和义
3、读课文,了解大意
(这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目标:能运用和检索多种工具书,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接受和获取信息。)
(二)情景导入
在大屏幕上展示课文“放风筝”的插图,同时播放《春之声》圆舞曲。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进行画面的细致描述,内容的大胆揣测。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自然导入 。
(三)整体感知
师生在舒特曼《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朗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产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合作探究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或个别回答,或集体讨论,或分组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力求掀起探讨的热潮,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1、“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
老师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分解,步骤如下:
① 如果你有弟弟会采取这种方法吗?为什么?
② 如果你是弟弟会采取什么行为?为什么?
③ 为什么哥哥会这么做?
④ 为什么弟弟没有反抗?
⑤ 你认为哥哥爱弟弟吗?
3、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1题意在检验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效果。2题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观。3题要让学生学习鲁迅知错就改,可贵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的人文教育观。4题体现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点,也是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特征。)
(五)加深感悟
让学生自选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自由诵读,进一步深切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六)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课文与《漫天的风筝》一文的异同的讨论
2、课外阅读鲁迅《朝花夕拾》、《野草》、《呐喊》中的文章,写一篇读书心得,准备开讨论会或交流会。
(体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例子,要能引导他们走出课堂,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评价:
新课标对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目标 的三纬融合是这样说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意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教案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要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下,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板书设计 :
毁
我 风筝 弟
情
严厉 自责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小的我
- 我的一家
- 奶奶您在哪边过的好吗
- 妈妈的素描像
- 我的舅舅
- 我的姐姐
- 我的爸爸是酒鬼
- 美丽的春天
- 我的妹妹
- 爱我的爸爸
- 我的爸爸
- 我眼中的自己
- 妈妈的手
- 我
- 我的自画像
- 对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对旅游本质的哲学思索
- 效益审计研讨会综述
- 对低碳下的旅游业的空间演化研讨
- 内部控制及其审计研究
- 网络环境下的实时自动化审计系统
-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审计探析
- 论审计质量衡量标准体系的构建
- 战略人力资源审计:历史、结构与功能
-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 浅谈旅游管理学学科研究的主要关键问题研究
- 加快本溪旅游产业发展
- 关于电算化会计帐表审计问题的探讨
- 清产核资专项审计程序探讨
- 江苏凤凰岛湿地公园主题旅游项目策划浅析
- 《雅鲁藏布大峡谷》释句导读
-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杂谈
- 《雅鲁藏布大峡谷》课堂实录
- 《雅鲁藏布大峡谷》阅读提示
- 《雅鲁藏布大峡谷》难句解析
- 《雅鲁藏布大峡谷》词语造句
- 《雅鲁藏布大峡谷》课文赏读
- 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
- 《雅鲁藏布大峡谷》结构分析
- 《雅鲁藏布大峡谷》近义词反义词
- 《雅鲁藏布大峡谷》好词好句好段
- 《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心思想
- 《雅鲁藏布大峡谷》课文解读
- 《雅鲁藏布大峡谷》探究活动
- 《雅鲁藏布大峡谷》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