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1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材理解
[题解]
听诊器简称“听筒”,是从体表听取体内声音的医疗诊断器具。主要用于检查胸部和腹部的听诊、测量血压等,世界上第—个听诊器是由法国医师雷奈克在1814年创制的雷奈克医生不仅创制了听诊器,而且在临床诊断方面采用听诊法,描述胸部疾碗的许多体征,并改革了对这些疾病的研究方法.他还在肺结核病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绩。
[结构分析]
课文主要写法国医生雷奈克从两个玩跷跷板的男孩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表现了雷奈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以及急病人所急的崇高品质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主要写医生雷奈克看到肺绍核病人痛苦死去,心里很难过.他总是在想:有设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呢?”十分难过”写出了作为医生的雷奈克心中只有病人。急病人之所急:“整日思索”表现了他勤于思考,对事业执着的追求。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主要写雷奈克从两个玩跷跷板的男孩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用小水棍听病人内脏的声音,然后分析研究,作出诊断结论。这部分课文按顺序写了雷奈克的“看”、“试”、“惊喜”和“实践”。“看”——两个玩跷跷板的男孩,—个站在这头,弯着腰,把耳朵紧贴跷跷板,一个蹲在那头,用一枚铁钉在板上轻轻地划着。“看”的结果发现“通过木板,在另一头能清楚地听到划木头的声音!”“试”——雷奈克试了试,果然声音沿着木板传了过来。这使得雷奈克“高兴极了”,他赶紧跑回医院,找来一根小木棍,在病人身上试一试,一个“啊”字,写出了雷奈克听到病人呼吸声、心跳声后的“惊喜”——这是他“整日思索”,苦苦追求之后成功的喜悦。“实践”——雷奈克每天靠着小木棍仔细听病人内脏的声音,然后分析研究,作出诊断结论。
第三段(第4自然段):主要写雷奈克在实践中又发现空心木管听诊效果更好,于是,他把小木棍改成了空心木管,这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两端做成喇叭状”写出了听诊器的样子。
[语意理解]
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呢?他整日思索着。
——病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作为医生,雷奈克整天心里惦记的就是如何解除病人的痛苦,治病救人,表现了雷奈克急病人所急的高尚医德和勤于思考的品质。
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
——一个“啊”字,写出了雷奈克医生通过小木棍,听到了病人呼吸声和心跳声之后的惊喜、激动之情。
以后,雷奈克又发现空心木管听诊效果更好。
——雷奈克并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发现,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终于发现空心木管听诊效果更好。“又”字写出了雷奈克对更好更完善境界的不懈追求。
[写作特色]
短小易懂。
作者用简短的文字、浅显的语言叙述了法国医生雷奈克创制“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故事,读起来朗朗上口,明明白白。篇末点题。
从课题出发,作者写了雷奈克医生从“发现”小木棍可以听到病人内脏的声音到“又发现”空心木管听诊效果更好,课文最后点明这个两端呈喇叭状的空心木管,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秋天
- 我学会了骑车
- 别开生面的运动会
- 打雪仗
- 可爱的小闹钟
- 我
- 读《两只小鸭子》有感
- 小金鱼
- 调皮的我
- 蜗牛
- 可爱的小乌龟
-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
- 发 奖
- 我的妈妈
- 这就是我
- 关于证券法修改的若干看法经济法论文(1)
- 民事再审制度重构的思考_民法论文(1)
- 银行对经营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周海林经济法论文(1)
- 环境立法经济手段的运用经济法论文(1)
- 经济法学评论第一卷卷首语经济法论文(1)
- 从海权和社会转型的角度看郑氏水师经济法论文(1)
- 浅谈货款诈骗犯罪的预防/罗永洪经济法论文(1)
- 再论工伤与雇佣损害赔偿之区别/左志平经济法论文(1)
- 解读“非公有制经济36条”的法律意义经济法论文(1)
- 右派凯恩斯”反对“左派货币主义”经济法论文(1)
- 针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一点思考/李建胜经济法论文(1)
- 劳动法中若干法律问题研究经济法论文(1)
- 完善劳动合同立法 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经济法论文(1)
- 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孙永石经济法论文(1)
- 国际金融电子化法律问题论纲/黄忠经济法论文(1)
-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之三
-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一
-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之二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及评点
- 《雪孩子》教学设计之三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八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五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三
-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之四
- 《小熊住山洞》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六
- 《雪地里的小画家》片断赏析
-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