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12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当“小职工”
汗水换来的欢笑
激动时刻
我学会了感恩
拍卖会
第一次受表扬
卖番薯
不能这样做
都是抢劫惹的祸
做大饼
期末考试
小时候的趣事
第一次做饭
第一次骑自行车
汗水换来的欢笑
境由心造 润物无声——试论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
浅谈用养成教育促学校发展——以辉县市拍石头小学为例
试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演变(1)
探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反思式专业发展模式
电影院的兴衰(1)
浅谈对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第五代”与“第六代”的文化策略(1)
 理解人物和体现人物(下)(1)
2000年度中国电视剧的喜与忧(1)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探究
养成教育——论幼儿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片断及评析
精彩的一课──《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评课
让“想”成为内动力──《我多想去看看》教学片断赏析
《我多想去看看》近义词反义词
妙语连珠的“小导游”──《我多想去看看》教学随笔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案例及评析
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源泉
《我多想去看看》词语造句
《我多想看看》教学案例
11《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自主·探究·实际──《我多想去看看》教学随笔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案例及反思
妙语连珠的“小导游”──《我多想去看看》教学随笔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片断与评析
课堂上的小插曲,你介意吗?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