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课后练习>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

内容预览:

第三单元

9、《故乡》

一、课文分析:

1.《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下农民破产,生活痛苦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课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3.掌握对比的方法,把小说中的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20年前与后的外貌描写在书上画下来,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差异,进而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变化,最后在他们的性格变化中理解小说的主题。

4.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解决办法:以课堂上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

二、学习目标:

①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③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1.“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2.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居住,目睹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十分悲痛,一年后,便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悲哀 )

(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 “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2. 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本文作者的感情主要表现在(故乡之景 )和(故乡之人)两个方面。

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

对比朗读小说中“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示色彩的词语。

3. 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4. 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小说展开细致深入的阅读。)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成果。(讨论主要围绕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展开,也可以涉及宏儿和水生。存在分歧的地方可以保留,提交班内讨论解决)

(1)闰土的变化有哪些方面令“我”悲哀?

①闰土肖像的变化令“我” 悲哀。②闰土言、行、神、心的变化令“我” 悲哀。

(2)杨二嫂的变化是否也令“我”悲哀?

①杨二嫂肖像的变化令“我” 悲哀。②杨二嫂言、行、神的变化令“我” 悲哀。

(学生分条梳理讨论的结果,特别是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学生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加以点拨和补充:闰土:外貌苍老,动作迟钝,语言含糊,对“我”谦恭,对生活丧失希望。杨二嫂:相貌丑陋,语言尖刻,自私、势利,虚伪、庸俗。)

5. 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6.朗读结尾的三段文字,特别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要求齐读背诵。

第二课时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

(该问题探究的已不仅是环境,而且涉及小说主题。除了对比鲜明的“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之外,其实,小说中还有一个“理想中的故乡”。从小说结尾部分“我”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我”对未来的故乡有一个朦胧的希望轮廓。)

2. “故乡”是谁的?

(这个问题是把小说的社会意义推到更广阔的层面。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时代,故乡失落了,又也许只存在于孩童纯真的眼睛里。小说中的故乡是“我”的,又是“我们”的。它有着普遍的象征意味,代表着人的精神归宿。)

3.“故乡”在哪里?

(结合课后练习,研究“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深刻意蕴。从小说对宏儿和水生的想象中,可窥见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理想中的故乡,不在儿时飘渺的回忆中,更不在世俗、功利、隔膜的成年世界里,它需要我们去追求,去勇敢地开创新路。)

4. 文学作品中,除通过描写,使所记的人、事更生动外,还往往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揭示事理,点明中心。这篇小说也不例外。请找出本小说中的议论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84段中的议论,表达“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践踏下的社会现实的悲愤和不满。86段中的议论,是对旧生活的否定和对新生活的向往。88段中关于希望有无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鼓舞,它告诉人们:新生活的实现,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

通过上述三段中的议论,层层深入地揭示了中心,并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5.明确小说的主题。通过小说的阅读和社会背景的了解,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对故乡景色和闰土前后变化的描写,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剥削压迫下的旧中国农村日益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以及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反映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交流分享:

通过本小说的学习,你掌握了阅读小说的那些技巧?你还有哪些方面的收获和困惑?请你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且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七、板书设计:

故 乡

过去 现在

景物: 蓝天 明月 阴晦 萧索

人物: 闰土--能干 快乐 麻木 辛苦

杨二嫂--漂亮 平和 庸俗 卑劣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好朋友,背靠背了…
“爱因斯坦”
小能人“冰糕”
校园“醒”了
我是“英雄”
我的好朋友郁歆宁
“母老虎”同桌
我的同桌
迎奥运“接力赛”
我们班的“管家婆”——老班
文武双全的搞怪帅哥
爱哭的金格格
我身边有这样一位同学
我的好朋友
我熟悉的“假小子
浅谈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策略应用能力培养
关于高职教育本位论析
试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
简析创新高职课堂教学
浅谈对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探讨
试论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看英语教师自身的转变
关于高职统计学教学探析
浅议生态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理论教学创新
试析高职英语口语教学
试论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关于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关于高职高专篮球队训练初探
关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试论高职英语应用能力教学
试析培养研究生导师跨学科综合素质的思考
《古诗两首(A、B案)》教学3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教案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A、B案)》教学4
《小壁虎借尾巴(A、B案)》教学4
《要下雨了》教学4
《四个太阳》(A B案)一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1
《荷叶圆圆》教案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A、B案)》教学3
《荷叶圆圆》教学3
《乌鸦喝水》(A、B案)一
《小壁虎借尾巴(A、B案)》教学2
《四个太阳》(A B案)二
《四个太阳》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