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阅读教学的批评化追求

阅读教学的批评化追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30

阅读教学的批评化追求

自1990年开始,我就进行一项名叫“阅读教学的批评化追求”的教学实验,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我本人也得以在1998年秋天进入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东阳中学任教。如果说此前更多的还是着重在探索如何使教师本人形成个性化教学特色的话,那么进入东阳中学后就主要地着眼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和利用了。

一、观念转变:帮助学生解放思想,使之恢复接受主体地位

 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习惯于将人的思维纳入某一凝固化的甚至荒谬的“定论”中,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从而使人沦为“标准答案”的附庸。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帮助学生解放思想,使之恢复接受主体。主要应确立这样两种观念——

1.读者也是作品的塑造者。接受美学认为,文学存在于“作家→作品→读者”这个动态流程中,“本文中所蕴含的潜能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的含义”。(伊瑟尔语)

2.批评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诚如许子东所说:“批评不仅是一种职业,也不仅是一种事业,它还是人的一种功能。事实上,每一个男女老少在文学世界当中的喜怒哀乐,一旦诉诸语言或见诸文字,便已构成批评,有时还可能是出色的批评。”而“读着手里的作品,想想自己所知道的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的自己),再用自己学来的各种文学的和非文学的理论来描述、解释、论证自己的感觉、想法——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批评了;至少我的批评便是如此”(许子东《当代文学印象》第186、202页)。

二、榜样示范:教师应该成为勇于进行批评活动的学者型教育者,同时带动学生参与其间,形成同龄共振效应

1.教师示范作用。“教者,效也,上行之,下效之。”(班固《白虎通议·三教》)“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布鲁纳《教育过程》)应该说,我个人在文学批评方面刚好有一技之长,从教伊始撰成的《是批判,但是批判谁》在杂志上发表之后,即形成一发而不可收的局面,这无疑能给学生一定的感染作用。与此同时,我又注重指导学生以阅读语文教学杂志上的教学争鸣、教学实录、教学艺术镜头等专栏文章的形式向其他教师请教,收“转益多师是吾师”之效益。

2.同龄共振效应。就是说到榜样示范,不是只把目光投向老师,而是同时设法带动学生参与其间。这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倡导学生大胆提出与老师不同的意见。师生之间的意见分歧,并不只是是非之争,而是互相启发、补充和完善,能更有效地促使其他学生通过比较、认同和摹仿等等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课外阅读时,则注意搜集学生作文中的批评性作品,将其引入阅读教学,让学生去研讨,赞同、反对、补充或完善,并说(写)出所以然,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学识积累:帮助学生建构“期待视野”,激活“批评意识”

对作品世界的“入”与“出”,和读者的“期待视野”密切相关。重视学生的学识积累,尤其是在文学、哲学、历史、美学和心理学等等方面的学识积累,有这样两点应予注意:

1.名著阅读:既重视“经”,更重视“传”。“经”指经典文学作品,“传”指经典文学作品的经典批评著作。而我强调要“更重视传”,则是因为阅读批评著作不可能像阅读文学名著那样,读者自有相当的主动(甚至强烈的嗜好),电影和电视等现代传播媒介又会从旁推动,因而必须施加有影响力的指导。例如:讲到《水浒》,就提到了牧惠的《歪批水浒》;而讲到《红楼梦》,则提到王朝闻的《凤姐论》、李劼的《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和梅新林的《红楼梦哲学精神》;至于鲁迅作品教学,那我往往已经融合了王富仁、钱理群、汪晖和王晓明以及李欧梵、林毓生和竹内好等人的研究成果……

2.常识建构:史论并举,学用结合。所谓“史论并举”,就是无论历史和理论方面的常识都要注意积累。对此最好是指导学生尽可能去涉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等虽属粗线条宏观考察但却卓见迭出的论著。所谓“学用结合”,就是注重通过实际运用来强化学习。如我本人教《警察和赞美诗》,首先是请班上最大胆的同学表演吃白食的无赖、下流讨厌的小流氓和扰乱治安的醉鬼等角色的动作,但大多数动作那位同学却无论怎样都拿不出手。然后我说:“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警察和赞美诗》中的主人公,却能在稠人广众之中,在极短的时间内扮演好这一系列角色,正是‘习惯成自然’,毫不费力。由此可见苏比过去是怎样的一个人。只要想一想‘积重难返’‘积习难改’‘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等成语,你对他被赞美诗所感动的情形可以作出怎样的评价?……”基于最大胆的同学届时演不出常人深以为羞(难)的动作,我发出这样一连串的提问,就奠定了对“预习提示”中的简单社会学读解进行消解的基调(参见杜秉庄老师的论文《试论评析中的错误倾向》,原载《语文学习》1993年第10期),有助于激发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

四、思路点拨:指导学生形成两种文本观念,引导“批评意识”

从内容的生成上说,批评当然是根据美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民俗学和政治学等等对作品所作的读解。如果从形式方面着眼,我们可以根据这样两种文本观念给学生以思路的点拨,引导“批评意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生命理应如此
成功源于坚持
守望的姿态
“90后”论战
生命的彩旗
塑造好性格,帮你赢的好人缘
红颜并非祸水——《杨贵妃》
怒放的生命
带着脚镣巧跳舞
苦难后的明媚
盼望明天的阳光
火纸铺子的人
闲谈
今天“你”快乐吗?
梦的国度
浅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及护理
电针结合气压循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6项肝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充分发挥临床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PICC的护理体会
是浅表性胃炎还是消化不良?等
早产儿成活的观察及护理
浅析ICU术后患者的心理分析和护理
批判的地域主义在建构系统中的还原
医院感染监测计算机管理应用体会
腹部X片在粘连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体育教师课堂时间浪费例析
新加坡樟宜机场新增两大互动设施
9月出台措施禁代购奶粉传言不实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要作为
段力佩:“茶馆式教学”中的作文教学
《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后波澜三:
中考问答:文言文该怎么背诵?
拼音教学儿歌
关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目标的问答
名师的开场白
中考作文 扮靓技巧
培训模式与课堂观察
修辞学和中学语文教学
窦桂梅教学实录《珍珠鸟》
听《乡下人家》感想
发现美 感受美 表达美
观湖赏树《再别康桥》
一个小学语文老师的阅读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