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8
《最大的“书”》几点教学回顾
揭题:书写“书”,让学生说自己看了哪些书?用()的书说一说。然后引出课题——最大的书。
[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并希望激起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听了他们自己同伴的介绍,可能那本“有趣的书”就会有更多感兴趣的孩子的参与。]
通过学生的预习感知,在标题中加上“”。
[双引号的作用在目前为止都只是对话的专用,但这里却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作用,教师没有硬加给他们什么,而是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结合课文实际让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
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根据是什么?
岩石怎么会是书呢?
在教学中先提出一个感知的要求:
读课文,要求从课文中找出:最大的书是什么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抓住最重要的一点理清课文思路,从易处入手,从简处落笔。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积极地摄取课文中的信息]
生轻而易举地从课文中找出:岩石就是书啊!抓住这点,让学生读出问题,因为我也觉得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通过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就提出了好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岩石怎么会是书呢?
岩石这本书上写的是什么东西呢?
岩石这本书是怎么样的?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设计安排了这个环节,而且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并且自己的问题更愿意来解决]
而后教师就根据学生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进行解决。从书中找出答案。
当然设计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上课中,教师还是没有能够放开来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地完成。而是扶着学生。进行有步骤地解决:第一个问题是书上应该有什么?学生当然知道是有字有画。
第二个问题是岩石上写着的是字?画着的画?从书中找出来?
第三个问题是书上还写有哪些内容?
[这样把学生的问题给全都解决了。但是却没有发挥好他们的主题能动作用。如果说能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又自己解决问题,那样的话也同样能够解决好,而且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这里就看出了我这当老师的对学生的不放心,其实学生的能力是好的,只是我们没有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而后理解川川的愿望是什么?他的愿望能实现吗?从哪里看出来?让学生说川川成了什么家?(地质学家)过了三十年,川川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想象他能为中国的地质学做出哪些贡献?
学生是纵说纷纭,妙想连篇,课堂进入了高潮。
[这个环节后面的这个部分是临时发挥的结果。没想到却把课堂气氛带入了高潮。虽然说他们所说的一些,现在已经有结果了,有一些是很荒诞的,还有一些的想象可以说也具有一定的价值的。但是却让他们能感受到理想实现了的快感,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总结语】:
岩石是最大的“书”,大自然是一本很神气的书,只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就能从中读懂很多很多的内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也结合了以前学的一篇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和一篇选学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的连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假如
- 我考试得了100分
- 拔河比赛
- 珠江夜游
- 去椒江
- 有爱心的孩子
- 游戏
- 喜猪
- 小猫捉鱼
- 快乐元旦节
- 新来的班主任
- 妙计赶羊
- 端午节
- 拍手歌
- 古诗考试
- 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构建(1)
- 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相关性心理学分析
- 简析职业化——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 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规范问题的思考(1)
- 浅论德国公司风险管理审计对我国的启示
- 企业评价的新思路
-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方法论
- 论企业信息系统的舞弊及应对策略
-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控制
- 论管理审计应用探索
- 论企业风险管理要素审计
- 浅谈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及实施障碍
- 浅谈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与发展趋势(1)
- 计算机审计与传统手工审计的比较探研
- 对新旧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职工薪酬差异的研究(1)
- 《司马光》教学设计1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1
- 《司马光》教学设计
- 《乌鸦喝水》教学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 《司马光》教学二
- 《古诗两首》教案
- 《司马光》教学一
- 《古诗两首》二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
- 《乌鸦喝水》教案一
- 《司马光》教学设计2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