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之三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主要写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个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两个妈妈都夸耀自己的儿子如何好,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她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第七自然段至第十三自然段主要写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儿子迎面跑了过来。只有第三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认识到作为孩子应该关心父母、体贴父母。
1.教育学生认识到要关心父母、体贴父母。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
3.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教师说: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三个儿子迎面跑了过来。同学们想想三个儿子会有什么表现呢?
2.板书课题。
二、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沉甸(di6n) 胳膊(bo)
2.理解词语。
特别: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四、指导阅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2.从书中画出三个妈妈说的话,出声读一读。
(1)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3)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分组讨论:她们的话分别是什么意思?她们各自用怎样的语气说?
(从“谁也比不过他”,看出第一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最聪明、最有力气;从“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看出第二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歌声最好听。两位妈妈用夸奖,甚至夸耀的语气说。从“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看出第三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和其他的儿子是—一样的,没有超出一般的。这位妈妈用平常的语气。)
4.指导读三个妈妈说的话,体会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集体赛读的形式。
五、巩固:分角色有感情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三个妈妈在打水时,怎么说自己的儿子?
(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另一个妈妈说:“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接下来发生什么事了?
二、指导阅读第七至十三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七自然段,想:主要讲什么?
(1)完成填空。
一桶水可重了!水__________,三个妈妈__________,胳膊都了__________,腰也了__________。
(2)你从填上的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水桶里的水很满,三个妈妈提着水很吃力。)
(3)假如是是你拎着这么重的水桶,此时你在想什么?
(真想有人来帮忙……)
2.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
(1)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A.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B.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C.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2)抓动词,体会最后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A.找动词。(跑到、接过、提着走。)
B.最后一个孩子是怎么想的?
(觉得妈妈特别辛苦。“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非常吃力。我来帮助妈妈提水吧!)
(3)看到这个孩子的做法,他的妈妈在想什么?一直跟在后边的老爷爷心里在想什么?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说。(他的妈妈在想:我的儿子真是长大了。虽然比不上第一个孩子翻跟头,比不上第二个孩子歌
声动听,但是他知道关心妈妈,知道帮助妈妈分担。老爷爷心里在想:只有这个儿子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吃力地拎着水桶,主动地接过水桶。他真是一个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儿子。)
3.理解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意思。
三、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很不容易。作为儿女,我们要处处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向课文中的最后一个儿子学习。)
四、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1.分组练习。
2.指名汇报。
3.集体评议。
五、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内练习
一、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聪明——( ) 特别一—( )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歌声 ( )的水桶
( )的地方 ( )的孩子
三、理解词语的两种意思,分别造句。
特别:(1)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2)格外。
1.特别——
2.特别——
四、阅读课文片断,并按要求作答。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那个老爷爷跟在后边慢慢走着。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1.给未点标点处加上标点。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慢一—( ) 重——( ) 后——( )
3.从什么地方看出一桶水很重?
4.看到妈妈拎着这么重的水桶,你会怎么做?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爱家乡的冰雪
- 美丽的树林
- 美丽的人工湖
- 秋天的早晨
- 保护与破坏
- 田野的早晨
- 家乡的冬天
- 我爱春天
- 荡舟玄武湖
- 美丽的秋天
- 春天来了
- 寻找春天
- 春雨
- 春姑娘的足迹
- 春天的景色
- 2012年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总结
- 高二物理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
- 2012年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 2012年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小学2010—2011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 2010—2011年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2012年音乐教学工作总结
- 2012年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 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 二年级上教学工作总结
- 2012年理科教研组教学工作总结
- 2010—2011年下学期八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 2012年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 2012年小学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 简述行政诉讼中的证明对象(1)论文
- 小浪底水库的泥沙问题
- 实施洪水泥沙管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设计评价方法
- 经济建设、法治与行政关系简论(1)论文
- 微波烘干法测定土料含水率试验修正值
- 浅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行政抵抗权立法(1)论文
- 对我国行政垄断的反思(1)论文
- 试论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重构(1)论文
- 日本房屋征收制度的基本状况(1)论文
- 关于行政复议制度改革的思考(1)论文
- 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与创新
- 浅谈行政控权理论的现代蜕变(1)论文
- 自然物诉权:公民环境诉讼的魅影(1)论文
- 磨盘山溢洪道帷幕灌浆施工
- 夯实基础知识 提高感悟能力──《桥》教后反思
- 我是如何教《桥》的
- 体验、情感、生命──《桥》教学案例
- 整合,依存,聚焦──《桥》一课“阅读感悟策略有效性”研究课例⑵
- 《桥》教学反思
- 有效的朗读预约课堂的精彩──听俞老师的《桥》有感
- 《梦想的力量》相关链接
- 谈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桥》一课教学反思
- 《桥》阅读教学听后感
- 阅读教学中感悟策略的灵活运用──《桥》教学案例
- 《桥》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 体验情感与生命──《桥》新课程公开课第二轮教学反思
- 整合,依存,聚焦──《桥》一课“阅读感悟策略有效性”研究课例⑴
- 读《桥》后感
- 《桥》第一课时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