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峡江寺飞泉亭记
这是一个试用教案,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敝人拱手称谢了!!!!!
峡江寺飞泉亭记
教学目标:⒈了解作者的文学常识。
⒉体会作者清新淡雅的描景风格。
⒊体会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⒋体会本文结构严谨、语言周密的特点。
教学重点:写法上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及记议结合的特色。
教学难点:结构严谨,语言慎密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著名诗人。字子才,号简斋,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清乾隆年间中进士,后官至江宁知县。他才华出众,学识渊博,诗文冠江南。曾与清代著名的才子纪晓岚有“南袁北纪”之称。辞官后居住在金陵小仓山,晚年自号“仓山居士”。在文学思想上,他继承了“公安三袁”的艺术风格,主张文学创作要自由,要有真“性情”,要不拟古、不走形式,要体现个性。他的思想对当时的文学风气影响很大,反映了要求摆脱传统束缚、争取文学自由的倾向。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作品。
二、题解:
本文选自《小仓山房集》。作者在本文中围绕峡江寺飞泉亭极力赞美了它在观赏瀑布时给人带来的无比舒适的感受,从而表现了作者率真自然、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三、疏通个别句意,解释重点字词。(略)
四、阅读文章第一段:
⒈提问:本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共三句话引出“飞泉亭”,在全中起统领全文的作用。
五、仔细阅读文章第二段并思考问题。
⒈提问: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由何引起的?这与上文有何联系?
学生讨论明确:
本段主要写了作者观赏的各个名山大川的飞瀑。由开头第一句认识论引起的。它照应了上文中“观瀑屡矣”。
六、指名学生阅读文章第三、四、五段并回答问题。
⒈提问:文章开头已经讲过飞泉亭使作者“意难决舍”请大家互相讨论一下,看能不能用三个字来概括“意难决舍”的原因?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并提出意见;教师明确:
这三个字可以是“奇(异)”、“逸(适)”“娱(趣)”。―――(板书)
“奇”在飞泉之路有古松张覆,亭旁有三棵奇树。
“逸”在观瀑之姿有多种选择,取水作玩易于反掌。
“娱”在亭中可闻天簌人簌声,吟咏诗赋自乐其中。
三个字分别对应了文章第三、四、五段。
⒉提问:这三段与上一段有何联系?
明确:这三段与上一段形成对比,突出飞泉亭观瀑之特异。
⒊提问:这三段在结束时,都有一句议论,试找出。
⑴“奇已”。
⑵“以人之逸,待水之劳”。
⑶“天簌人簌,合同而化”。
六、提问:文章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文章第五段写出了峡江寺的地理环境及与老僧的对话。以“魂梦飞来耳”照应文
七、分析文章写法上特点。
⒈文章在描写景物时笔法清新自然,笔触细腻。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如:“忽到半空凝结为一”一句,既写出了奇的原因,也表达出了作者发现奇观的喜悦之情。
⒉这篇文章是游记散文,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描写、记叙。也穿插运用了议论、抒情。(列举略)这些议论、抒情在描写、议论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飞泉亭无比颂扬的思想感情。
八、板书设计:
开篇引出飞泉亭,统领全文。
“奇”――――奇已
飞泉亭――意难决舍――{“逸”――――以人之逸,待水之劳照应
“娱”――――天簌人簌,合同而化
结尾以对飞泉亭的“魂梦飞来”照应开头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眼睛与眉毛的故事
- 从《乌塔》想到……
- 我的小伙伴2
- 铅笔、橡皮、转笔刀的故事
- 老鼠兄弟的故事
- 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后传
- 白雪公主的故事
- 灰姑娘的故事
- 一只猪的故事
- 小伙伴
- 我的小伙伴9
- 我的小伙伴10
- 自由写作实践
- 一张明信片的故事
- 给王虹同学的一封信3
- 浅谈钢筋工程的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
- 如何快速看懂结构施工图
- 某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 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探讨
- 浅谈价值工程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 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
- 智能建筑市场要注重经济性
- 工程技术人员的十大忠告
- 迅速提高看图识图能力
- 建筑工程常用术语解释
- 房地产开发创新研究
- 简谈如何设计建筑节水型住宅
- 住宅设计中存在问题刍议
- 人防电站施工图总结
- 办公楼毕业设计说明
- 《葡萄沟》教案讲义2
- 《葡萄沟》整体阅读感知
- 《葡萄沟》地理及葡萄常识
- 《葡萄沟》随堂练习 巩固篇
- 《葡萄沟》教案讲义3
- 《葡萄沟》训练素材
- 《难忘的泼水节》 重难点分析
- 《葡萄沟》考点练兵1
- 《葡萄沟》教案讲义5
- 《葡萄沟》趣闻故事
- 《难忘的泼水节》 教师语录
- 《葡萄沟》重点问题探究
- 《葡萄沟》同步作文 家乡的葡萄
- 《葡萄沟》考点练兵2
- 《葡萄沟》教案讲义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