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24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会写会写“波”、“浪”、“打”、“作”、“字”、“苹”、“丽”、“劳”八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教学难点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教学准备】课文放大图片、“苹果”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熟读课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础好的同学能背诵课文。
2、会认课文“苹果”中的“图”、“梨”、“笼”、“颊”、“浪”、“梁”、“燃”、“勤”、“劳”八个生字。
3、初步感悟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熟读课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是初步感悟秋天的美好。
【教学方法】合作识字,自主、合作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词语,自由认读(可以下位置找伙伴合作完成)
三、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示: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教师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
3、自读、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的图画是怎样的。
四、再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点拨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描写的美景。
4、比赛读,看谁读得美。
5、学生选读。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6、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再试着背诵。
五、集中识字
1、展示“苹果”卡片,让学生自由读,自我检查。
2、展示自我认读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地背诵课文。
2、能正确端正地书写八个生字。
【教学方法】表演式学习(包括朗读、说话、演义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感悟
1、比一比,看谁读得既正确又有感情,读出秋天的美丽。
2、互相展示读,你读我听,我读你听,互相学习。
3、说说秋天的美丽。
二、朗读成诵
展示朗读、背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请学生自己站起来读读已经认识的生字。
2、“摘苹果”游戏,让学生把自己认识的生字读一读,然后摘下来放在箩筐里。看谁摘得又快又多。
3、向全班小朋友汇报自己收获。
四、根据本课内容,创编一个秋天的童话。
“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姑娘兴高采烈地呼喊着,欢笑着,她招呼大家来开一个庆丰收的晚会。梨弟弟、苹果妹妹、稻谷阿姨和高梁伯伯一起赶来布置晚会会场......
五、写字指导
1、分析“波浪”二字(自主分析),偏旁、笔顺、字的间架结构。
2、写写(在田字格中写)
学生边写边告诉旁边的小朋友自己的发现。(轻轻地说)
六、资料袋
大雁
大雁是一种候鸟。随着季节的变更而迁徙。秋天,大雁南飞;春天,大雁北去。它们排成整齐的“一”字或“人”字,掠过长空,激起人们无尽的遐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新老师
- 小猫
- 妈妈的唠叨嘴
- 爷爷的绝活
- 榜样的力量
- 我的好朋友
- 回老家
- 水中月
- 快乐的秋游
- 美丽的横山
- 粗心的我
- 小金鱼
- 爸爸的手
- 爱炫耀的小鸟贝贝
- 秋天里的节日
- 新农村建设中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 改进公共管理是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
- 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重视保护农民的社会保障权
- 二十世纪华南农村社会史研究
- 努力构建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
- 新农村建设权力结构、赋权与组织化
- 公社制度终结后的浙北农村政治与经济
-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制度创新的路径研究
- 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
- 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
- “三位一体”的农村改革模式的逻辑演进
- 现行农业税制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 农村基层政权的利益变迁与价值分析
- 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现状、问题与改革
- 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笋芽儿》教学片断分析
- 《笋芽儿》的教学后记
- 教《笋芽儿》有感
- 朗读,语文学习之根本──《笋芽儿》教学案例及反思
- 《笋芽儿》第一课时教学课例与评析
- 我喜欢笋芽儿,因为它好吃──《笋芽儿》教学反思
- 《笋芽儿》教学案例
- 《小鹿的玫瑰花》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 《笋芽儿》的教学后记
- 《笋芽儿》教学后记
- 其实你们不懂母亲的心──《笋芽儿》教学反思
- 在比较中探究 感悟──《笋芽儿》教学片段
- 利用阅读教学,渗透思想教育──《笋芽儿》教学实践
- 读画演议 促进自主发展──《笋芽儿》教学案例及反思
- 《笋芽儿》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