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6
《给予树》教学设计8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生活中的“阅读”,它承载着识字学词、训练语言、积累语感、习得读法、陶冶情操等教育任务,因此,本设计力图追求阅读课的教学意义,注重识字、写字教学,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在对内容的理解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在语言的训练中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
收集、了解西方过圣诞节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初读课文
1、教师板书:
____树。
学生齐读。
同学们见过各种各样的树,见过这种树吗?补充板书“给予”。
指导学生读准“给予”一词。
知道“给予”是什么意思吗?想象一下,“给予树”什么样?会有什么用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边读边想,画出不懂的地方。
3、学习生字新词:
⑴投影打出本课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⑵在认读“圣诞节”一词时,让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了解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
⑶在认读“沉默不语”时,让学生找出书上含有这个词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读一读,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⑷在认读“援助”一词时,投影打出有关句子,让学生读一读,教师直接做出解释:“援助中心”就是慈善组织办的赞助机构,他们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人们赞助。
⑸在学习“如愿以偿”、“仁爱”、“体贴”等词语时,教师出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个圣诞节,她不但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指导学生读好。
设计意图:不识字不能读通课文,而“读通”课文是阅读学习的根本,本固才能枝繁叶茂。因此,从新课导入时就开始学认生字新词,且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在不同阶段将一些词语随文而学,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能有机、多变地让学生读相关的课文,把课文读通、读熟,在整体感知中培养语感。
二、再读课文,粗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文:
要求:
⑴读通课文,把不易读准的地方多读两遍。
⑵想一想,课文中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完成下面的填空:
在()到来之前,()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送给了一个()的女孩。金吉娅是个()的孩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通全文的过程中,解题审题、学习字词、了解层次、粗知大意、整体感知,为深读课文打好基础,应是第一教时──初读课文阶段所追求的教学目标。而“粗知大意”,也未必只有“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这一种方式,本教案采取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既训练了思维,又训练了组织语言的能力。
三、默读课文,完成作业
1、在田字格中书写12个生字。
2、练习组词:
予()
买()
即()
矛()
卖()
既()
3、默读课文,思考文中的两个泡泡。
4、家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写字是识字的一部分,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在课上动笔写一写,不但是巩固识字的手段,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组词练习的设计,目的在于及时抓住本课中出现的形近字让学生加以比较,体现了温故知新、重视训练、夯实基础的思想。默读思考的作业设计,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得到成功之后
- 得到母爱之后
- 得到成功之后
- 心意如菊花般美
- 吃螃蟹
- 爱的故事
- 得到荣誉之后
- 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 妈妈,我想对您说
- 我能行
- 得到荣誉之后
- 得到生日礼物之后
- 得到“鸭蛋”之后
- 得到笔之后
- 雪中情
- 空港物流:发挥“跑道效应”积极应对竞争-物流管理论文(1)
- 美的公司物流完善之路的启示-物流管理论文(1)
- 浅析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与对策-物流管理论文(1)
- 关于区域物流规划技术的理论探讨-物流管理论文(1)
- ERP系统:企业管理创新的平台-物流管理论文(1)
- 数据挖掘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物流管理论文(1)
- 企业物流模式转换分析-物流管理论文(1)
- 职业教育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经济全球化与物流服务综合化-物流管理论文(1)
- 试论高中物理道德课堂的构建
- 高职院校审计教学改革实例研究
- 浅议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探究
- 关于物理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探讨
- 浅析零售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物流管理论文(1)
- 关于文化传统与物理课程
- 在山的那边
- 在山的那边
- 在山的那边
-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 《在山的那边》基础知识训练
-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 《在山的那边》课堂练习
- 《在山的那边》课时训练
-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 《在山的那边》课时训练
- 理想与幻想──读《在山的那边》有感
- 《在山的那边》基础知识训练
-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