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30
《北京的春节》 整体感知
⑴文章的主旨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⑵文章结构
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
而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可以划分为:
(一)
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
②7自然段(除夕);
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
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
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
(二)
第一部分(1--7节):描述北京市民在腊月准备过春节的情况。
第二部分(8--11节):描述北京市民除夕,元旦,年初过节的盛况。
第三部分(12--16节):描写北京市民过元宵节的情况。
第四部分(17节):描写新旧社会过春节的不同。
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全文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军令状
- 开学了
- 雨天真好
- 我爱我的家乡——瓜园
- 《精卫填海》读后感
- 春天来了
- 我终于做出了这道题
- 家庭游戏
- 绿荫场上
- 欢乐的“六一”
- 钢笔与墨水
- 寻找秋天
- 鼓和香草读后感
- 智救小鸭子
- 假如
- 论请求权与债权之关系混淆的历史成因与理论对策(1)论文
- 何为艺术与科学——兼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 论独立民事抗诉再审程序之构建(1)论文
- 论梦与音乐创作的关系及其心理转换
- 论诉之利益-基于正当利益的司法保护及中国实践(1)论文
- 论我国林业物权制度的完善(1)论文
- 舞蹈文化观念与舞蹈本体意识
- 乡镇为什么是民主化进程的“绊脚石”
-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
- 新世纪美术的中西问题
- 我国医疗侵权举证责任分配之反思与重构(1)论文
- 世界文化视野中的楚美术
- 工业时代的戏剧命运对魏明伦的四点质疑
-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 舞蹈:洋为中用50年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3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8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4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1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2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0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9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0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9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8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2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3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4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1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及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