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之二
一、以题生疑
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加强情感体验,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课题导入后,同学生交流一下:“中彩是什么意思?你见过的中彩者什么样?”(生活)“文中谁中彩啦?他是什么样?”(课文)通过课前这样的联系,明显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地进入议疑、解疑的学习氛围之中。
[意图:由生活导入,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构建大语文观的意识。]
二、以文议疑
将生活里中彩者的“欢天喜地”与书中父亲的“神情严肃”相对比,很快就能发现中奖后的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那这个难题到底是什么?读读文章,找找原因。
[意图:]由矛盾直接切入文章的中心,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自主地研究学习。
三、小组合作解疑
1.读一读。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意图]:通过朗读,把握脉络,突出重点,使学生能以第六自然段中的“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作为理解的着力点,联系上下文感知。
2.想一想,画一画。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想一想,文中前后哪些对比体现了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并用不同的符号把有关语句标出来。
通过文章的前后对比,学生们不难发现父亲面临着许多矛盾:生活的拮据与意外的中奖对比;梦寐以求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与中奖后拥有奔驰车对比;帮同事买到了中奖的彩票与同事已忘记相对比;自己家里的贫穷与库伯家里的有钱相对比;归还彩票得到的精神财富与这一生拥有物质财富而心理上的惴惴不安相对比。就是这些矛盾使父亲在中彩后无法喜悦,面临道德上的难题。
[意图]:通过着力点的上挂下连,找出矛盾之处,体会父亲的心情,为下一步体会父亲的美好品质做好辅垫。
3.读一读。学生在文章当中找到有关的语句后,通过交流、讨论,自然就会明白父亲的道德难题是什么。然后全班讨论、交流,并进一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评价,联系上下文体会父亲的美好品质。
[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重点在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上,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读,有机会评,将评价的重点放在是否读出了这些矛盾,是否体会到了父亲的心情。
四、课外延伸,深化主旨
本课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文眼。在理解此处时,不仅要结合本课父亲的表现,还要通过向课外、社会的延伸,扩展思路,力图通过课本中的人物,通过生活中的实事,来帮助学生理解诚实、有信用是可贵的精神品质,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意图]:再一次向课外延伸,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学习。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五、作业
回家以后,搜集有关财富的名言。
[意图]:帮助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同时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梦想飞扬
- 到月球做客
- 小雪人
- 我给小狗当妈妈
- 神奇的“七彩拖鞋”
- 白云的梦
- 肉被骗走以后
- 狐狸偷蛋
- 美丽的蝴蝶和勇敢的跳伞兵
- 假如我有一枝神笔
- 超级坦克
- 我是一朵小白云
- 天宝宝
- 我有许多美妙的梦想
- 爱眺舞的小雨点
- 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SWOT分析
- 如何高效评价和鉴赏文学作品
- 浅议现当代文学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尝试
- 关于后现代语境下的自我寻找与救赎
- 如何看待旧体诗与中国现代文学
- 对现代文学研究的“职业化”倾向的反思
- 春风塑造的别样林斤澜
- 简析雌雄同体理论在啊!拓荒者性别身份探索中的应用
- 中国现代文学的“因缘”因素:以张爱玲为例
- 网络文学的功能和存在的问题
- 浅谈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解读契诃夫《苦恼》
- 赵树理早期小说文化内蕴解读
- 从百度文库风波谈“避风港原则”
- 浅谈文学作品的网络侵权
- 略谈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与影响
- 荷花
- 《荷花》文本链接
- 汪曾祺:《荷花》
- 清晨赏花──仿写叶圣陶《荷花》
- 《荷花》词义辨析
- 《荷花》写作特点
- 《荷花》课后题解
- 《荷花》词语解释
- 《荷花》学习要点
- 泰戈尔:《花的学校》
- 《荷花》多音字组词
- 《荷花》教学杂谈
- 《荷花》句子分析
- 我爱荷叶
- 《荷花》近义词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