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0-06-24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17.端午的鸭蛋
汪曾棋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
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3、文学常识:
汪曾祺,江苏__________人,__________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元稹,__________代诗人,和__________同时代,并称“__________”。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袁枚,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家。
4.指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D(应为“技巧”) )
A.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B.班长走上讲台,连珠炮似的发了一通脾气,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D.这场晚会,小演员们的精湛演奏技能,征服了观众们的心。
整体感知
一、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二、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合作交流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二、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和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冒雨去春游
- 肉夹馍
- 星星
- 参观动物园
- 快乐的星期六
- 多灾多难的MP4
- 我的妈妈
- 名侦探柯南
- 莲山游记
- 踩影子
- 回老家的感受
- 大树的自述
- 我的乌龟
- 西瓜自述
- 美丽的柳树
- 范文:人民日报五十年图文数据库光盘系列征订公告
- 范文评析:专卖店开业启事
- 征婚启事范文解评
- 写作开业启事的注意事项
- 征订启事应该注意的事项
- 范文:《热风》杂志征订启事
- 征集意见启事范文评析
- 范文:当代作家文库征稿启事
- 征订启事的写作格式及内容
- 大龄青年征婚启事范文
- 开业启事的写作格式
- 寻人启事的写作格式和基本内容
- 征订启事的特性
- 范文:墓碑征婚
- 开业启事的作用
- 数字化舞蹈详细内容(1)
- “中国高铁总设计师”张曙光官场秘闻
- 舞蹈文化观念与舞蹈本体意识详细内容(1)
- 《踏歌》的舞蹈形态和意象体会详细内容(1)
- 民乐的没落还是突围?-透析“女子十二乐坊”现象
- 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浅探(1)
- “小号儿”如何胜出——探讨小嗓子声乐学员的成才之路(1)
- 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历程
- 论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1)
- 创造性的批评也应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详细内容(1)
-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1)
- 汉族秧歌舞蹈与现代审美意识详细内容(1)
- 舞蹈的特质及与其他艺术的关系详细内容(1)
- “湘高速杯”全国高速公路建设成就摄影大赛评选揭晓
- 浅谈舞蹈创作详细内容(1)
- 《称象》教案
-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
- 《我选我》教学设计2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案
- 《我多想去看看》第二课时说课教案
- 《蜜蜂引路》教案
- 《一分钟》教学设计1
- 《静夜思》教案
- 《夏夜多美》教案
-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案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设计与反思
- 《司马光》教案
- 《葡萄沟》教案
- 《快乐的节日》教案
- 《坐井观天》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