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女娲造人》重难点突破

《女娲造人》重难点突破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0-09-21

《女娲造人》重难点突破

《女娲造人》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分析】

1、下列关于课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篇神话赞扬了人的可贵的灵气。

B、这篇神话赞颂了人的无穷的创造力。

C、运用奇妙的想像,科学地理解了人类的起源。

D、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解析〗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对神话的特点的了解。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懂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参考答案〗C。

2、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的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解析〗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描述,是比较能体现作者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也是动人的地方。设此题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的理解和感受。

相关词句如:人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

体会可以各抒己见,可以着重围绕: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重点难点讲解】

1、这则神话中,女娲形象的塑造具有哪些特点?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作者就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作了丰富的想像。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想像内容既显“神威”,又合人情事理。广阔的天地,莽莽榛榛的原野,死寂的气氛,使神通广大的女神,感到了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水中映出的或“喜”或“生气”的面容,诱发了她的“灵机”,想像巧妙而富于人类经验:“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以及天伦之乐。“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女娲的形象显得如此真实感人。

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女蜗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游园记
春天的美
拍摄电视节目——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我怕……
改写《咏柳》
戏猴
小河
画鼻子
星星火炬跟党走
生日聚会
一场模型白日梦
竞选组长演讲稿
大扫除
有一对小伙伴
致--爸爸妈妈
2011年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2011年教学工作计划
2009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度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地理教研活动计划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帮孩子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
市经委2009年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规划
2011年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改计划
2009年终酒店客房工作总结
2010-2011年度五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2011年教学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第一小学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2011新学期的生物教学计划
2011年学困生教学辅导计划
关于魔芋微球茎栽培试验研究
蝗虫危害特点
雅场林场工程建设监理对策粗探
论齐齐哈尔新农村公共卫生建设问题与对策
浅析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对农村信用社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视角下的兵团城乡统筹发展
浅探棉铃虫综合防治
论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化
浅析新农村建设下的能源问题
论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思考
完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体系的现实抉择
浅谈农田土地整理工程监理经验
论萍乡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浅析
论国外农村金融支持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片断及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竞选班长
珍惜时间的鲁迅
十一国庆祝福短信
爱迪生珍惜时间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迎国庆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一分钟》拓展课
情意绵绵的丁香花
电脑改变我们的生活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分钟》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