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8-23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类课文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交流合作,读懂课文。学习本课,按照自主识字--整体感知--品文味升华--说说写写等方式,促使学生生生互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体会人们在处理这棵橡树与路时的心情和开始时不同的态度。
教学建议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步骤设计
教学互动设计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
自学生字
1、从导读入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a.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可在检查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
b.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课文,纠正易渎错的字音。
宽阔()挺拔()楔()子
b.理解词语。
延伸:延长,伸展。
挺拔:直立而高耸。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责备:批评指摘。
高尚:道德水平高。
沉默不语:不说话。
扫清阅读障碍。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说说。
本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
附: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讲在筑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工程师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讲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坐车的人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可以通过找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做段落大意。
进而引导学生将大意连在一起说说,让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
细读课文品味深华
1、细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令你深受感动的语句,谈一谈感想,读一读句子。
2、全班交流。
(1)“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
(2)“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为什么工程师和工人们都沉默不语呢?
●学生们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3)“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长久地,说明了工程师在内心深处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心理斗争。
●联系上下文理解工程师为什么叹气。可以知道,一方面橡树应该得到保护,另一方面“(要修筑公路的)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使公路绕过橡树,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会像箭一样笔直了,因此,这声叹息含蓄地传达出工程师为了保护橡树,在没有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无奈的选择。
“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表明工人们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之前,看到工程师在叹气,内心非常担心、沉重。
这两句话语速也要舒缓、语调同样要略显低沉。
(4)“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
●“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谁知哪些人?
(5)“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6)“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不约而同地赞叹”,表明人们都很认同、赞赏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决定、行为。
3、结合地方实例及查找的资料,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自读自悟。
从重点词句中领会课文的中心。
这些句子,不用全部讲到,学生谈到的,就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即可。
结合生活实际拓展。
巩固学习
引导学生积累词句。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
积累好词好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端午节
- 祖国在我心中
- 中秋节的来历
- 番茄炒蛋
- 我的恐龙之梦
- 科学城之旅
- 淘小子
- 画鼻子
- 美丽的湖滨公园
- 我的烦恼
- 一条粉色的裙子
- 剪头发
- 磁铁的磁力
- 我家乡的犁
- 第一次看海
- 分析建筑艺术与艺术修养
- 试论市场营销从广告导向到公关导向的转变
-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
- 论中国当代油画语言的绘画性
- 语感.语智.语趣
- 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
- 浅谈市场营销理论在银行产品中的运用
- 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术语的四重二律背反
- 关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探讨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思维方式上的创新
- 浅谈液化气市场营销和开发策略
- 网络符号与中国手语的异同
- 试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
- 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 浅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珍珠泉》教学设计
-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 《颐和园》教学设计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后思考2
-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 《观潮》教学设计
- 《乌塔》教学设计一
-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