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9-14
《陶罐和铁罐》
小学语文第七册其中一篇课外阅读课《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教学这则寓言,我们采取语文活动课的形式采进行。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人都有长处不口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要懂得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无论什么时候部不能骄傲自大,必须谦虚谨慎,怎样才能把这则寓言的寓意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使他们在学习、工作中明白人各有所长,能正确对待别人的长处,和睦相处,共同为集体,为社会作出贡献。我们采用话剧的手法把这则寓言的深刻寓意表现出来,让学生看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从中懂得道理,受到教育。
开门见山:讲台正中是公正人(老师),左边是陶罐的扮演者,右边是铁罐的扮演者,他们头上分别带着涂上彩色花纹的陶罐和铁罐的头饰
(陶罐的神情是谦虚的,而铁罐表现出来的是一副骄傲的样子)。两旁坐着热情的观众。
第一幕:铁罐奚落陶罐
老师开场白: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铁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傲慢地问)
陶罐:“不敢,铁罐兄弟。” (谦虚地回答)
老师: “铁罐为什么敢这样问陶罐?”
观众(1):“因为铁罐坚固,不怕碰撞,这也是铁罐的优越性。”
观众(2) :“铁罐认为陶罐经不起它的碰撞才敢这样问。”
铁罐:“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轻蔑的神气)
陶罐:“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争辩说)我们生来就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铁罐:“住嘴” (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过不了几天,你就会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 (气势汹汹)
陶罐:“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颜悦色)
铁罐:“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老师:“铁罐为什么看不起陶罐?越来越傲慢无理?”
观众(3):“铁罐自以为不怕碰撞就了不起,盲目自大,说话尖刻,不尊重别人,更是没有正确评价自己。”
老师:“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观众(4):“陶罐‘争辩’,说明陶罐谦虚并不是懦弱。我们应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不能比长处斗自大。”
老师:“从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观众(5):“铁罐蛮横无理,充分暴露了铁罐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别人长处的缺点。而陶罐谦虚但不懦弱,对铁罐的不讲道理,陶罐不再理会它了。”
第二幕:世界的变化
老师: (有感情地对白)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 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渣滓和尘土。
(陶罐和铁罐坐下伏在桌子上)
第三幕:陶罐和铁罐的变化
老师:许多年过去了,有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物,发现了那只陶罐。 (用 手拍拍陶罐)
观众(6) : “哟,这里头有一只罐子!” (表情惊讶地)
(陶罐慢慢地站起来,弯着身子。)
观众(?) :“真的,一只陶罐?” (高兴得大声叫起来)
老师:慢慢地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和它当年在御厨的时候一样光洁、朴 素、美观。 (老师表演)
观众(8) : “多美的陶罐!” “小心点,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的。 ”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读《让自己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来》有感
- 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感
- 读《烽火昭平》有感
- 读《生的喜悦》有感
- 《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有感
- 顽强的女孩
- 读《笑猫日记——保姆狗的阴谋》有感
- 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
- 我读《神探福尔摩斯》
- 读《汲取消化运用》有感
- 重男轻女的思想何时消
-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
- 感想
- 谦让之美
- 和时间赛跑
- 论“非法人团体”的民事主体地位
- 从本案谈假名存折的法律效力
- 论公司资本制度变革
- 物权行为理论再认识
- 十九、二十世纪的德国民法学说
- “索尼案”二十年祭——回顾、反思与启示
- 谈物权法的区分原则
- 论中国担保物权制度的现代化
- 略论票据时效
- 论债权的相对性与不可侵性的关系
- 保证合同的保证期间新析
- 侵权法的任务
- 要约、要约邀请与预约的要约
- 论占有的性质及我国物权法的立法选择
- 填海造地的物权性质初探
-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
- 《故乡》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猜读,让学生的思绪与作者共舞──兼谈《故乡》一课教学思路
- 再教《故乡》
- 融“接受学习”于语文教学之中──关于《故乡》一课的设计摭谈
- 《故乡》教学设计
- 《故乡》教学点滴
- 《故乡》教学设计
- 巧借省略号,理解《故乡》主题──对鲁迅《故乡》的一点教学体会
- 《故乡》教学杂谈
- 是什么原因“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的?──《故乡》教学小议
- 《故乡》教学设计
- 发现──《故乡》教例评析
- 《故乡》(第二教时)课堂教学实录
-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