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23
《观潮》教学设计之六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表妹
- 我最爱的一首诗词
- 风云天下--龙族(4)
- 故乡的桥
- 假如我是语文老师
- 一件令我难忘的事
- 风云天下—龙族(6)
- 母爱
- “小馋猫”——妹妹
- 我的曾祖母
- 九月赞歌
-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 寂寞与欢乐
- 秋天的田野
-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观后感
- 2012年公司工程部工作总结
- 国土资源局2012年工作总结
- 2012年经贸局个人廉政工作总结
- 后勤公司印刷厂厂长2012年工作总结
- 县科技局2012年工作总结
- 2012年信用社信贷工作总结
- 小学2010-2011年第二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后勤公司经理助理2010个人工作总结
- 2012年苗圃除四害工作总结
- 市文化局2012年工作总结
- 公司办公室主任2012年工作总结
- 市个体私企协会2012年工作总结
- 教师带教活动工作总结
- 2010县科技入户工作总结
- 企业员工个人工作总结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当代思想道德养分
- 对目前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中传统文化的思考
- 赣式古民居发展现状与对策
- 中国传统调解制度的现代转型
- 从昆曲的成功传播看中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
- 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内容解读
- 中国的“毛泽东热”研究
- 论社会主义宪政(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从“简约主义”看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简约之美
- 和谐管理的传统文化视阈
-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关于“孝”与“无后”的辨析
- 曾国藩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论纲
-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2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1
-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2
-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1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2
-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1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1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之3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2
- 《少年闰土》教案2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2
- 《少年闰土》教案1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之1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