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23
《观潮》教学设计之六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 他是我的榜样
-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 后悔
-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 抓螃蟹
-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 游泳
-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 给大自然“洗澡”
- 和外教一起包饺子
-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 对现状的思考和艺术家的责任 (1)
- 奇幻的想象深远的意蕴——新时期幼儿童话创作特征探微
- 浅谈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探讨
- 浅析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机制对策研究
- 浅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的建构
- 新中国美学50年——对马克思主义从机械照搬到最
- 试论我国现阶段经济环境下的反垄断立法的定位(1)论文
- 大众文化·文化殖民·媒介帝国主义
- 幼儿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
- 试论唐代佛教寺院壁画的历史分期 (1)
- 论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1)论文
- 重视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培养
- 妙悟的美学历程 (1)
- 坚持依法治税,改善税收环境(1)论文
- 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 新课程中“三性”的体现──《比尾巴》教学札记
- 在自主开放中“比”出来的精彩──《比尾巴》教学案例与反思
- 让语文课活起来 让学生乐起来──《比尾巴》教学案例与评析
- 建立孩子喜欢的语文课堂──《比尾巴》教学设想
- 《比尾巴》教学片断与评析
- 《比尾巴》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
- 《比尾巴》教学片断与反思
- 资源重组 趣味延伸──《比尾巴》教学案例及点评
- 《比尾巴》词语解释
- 《比尾巴》朗读指导
- 《比尾巴》近义词反义词
- 《比尾巴》词语造句
- 10《比尾巴》教学设计
-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比尾巴》教学思路谈
- 《比尾巴》教学案例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