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28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综合资料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合。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2)对词语的理解。
绿林好汉: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单八将:单,一个。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三、教学建议
1.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2.本文是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在反复自读把握主要内容后,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模拟采访。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是个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毫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在幽默的谈吐中善于诱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文中有许多多音字,如《水浒传(zhuàn)》、“绿(lù)林好汉”、“一百单八将(jiàng)”、《济公传(zhuàn)》等要注意读准确。还要注意对话是口语化的,如“跟前儿”“偏科”“起码”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着亲切,所以要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毫不做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的问题后,可以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应有的启发,如,要加大课外阅读,才能促进写作的提高;不要偏科,全面发展;加强古诗文积累,增强文化底蕴等。
苗苗与季老的对话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在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可行吗;苗苗的爸爸打她对吗;学生偏科与任课教师有关系吗;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我们能成为“三贯通”的人才吗……
4.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意从对话中感受到季老谈笑风生中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关心关爱下一代成长的人格魅力。还有在访谈中如何有礼貌地请教、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对方的表述等,学习一些采访的技巧,用于指导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本文还可做一些拓展,如,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等。
5.在读书、讨论、交流后,可以品味题目的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火车站上的悲剧
- 热爱生命
- 游太姥山
- 法制知识教育会
- 难忘的学滑冰
- 象山石浦一日游
- 游太姥山
- 铅笔变形记
- 蚕
-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
- 快乐的乡下人家
- 南郭先生应聘
- 紫藤
- 一件令人恼火的事
- 春到九山湖
- 2011年教师转正申请
- 公司行政秘书转正申请书
- 大学生贫苦补助申请报告
- 教师工作调动申请报告
- 大学生助学金申请书
- 小额贷款公司员工试用期满转正申请
- 2011年公司新员工转正申请书
- 公司人事专员转正申请
- 证券公司试用员工转正申请
- 2011年公务员转正申请书
- 大学生国家奖学金申请书
- 公司客服员工转正申请
- 软件公司试用期程序员转正申请
- 公司技术员工作转正申请
- 大学院系学生会学习部部员竞选申请
- 论权力腐败的法律监督法学理论论文(1)
- 西方法治产生的深层历史根源、当代挑战及其启示
- 欺诈概念辨析法学理论论文(1)
- 立法价值及其选择法学理论论文(1)
- 因欺诈订立的合同效力之比较研究(2)法学理论论文(1)
- 系统政治学对系统法学的启示法学理论论文(1)
- 论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基点法学理论论文(1)
- 论欺诈和广告欺诈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法学理论论文(1)
- 人工智能法律系统的法理学思考法学理论论文(1)
- 论法治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契合性法学理论论文(1)
- 信息时代公共领域的结构与功能法学理论论文(1)
- 试论法官素质的提高法学理论论文(1)
-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①法学理论论文(1)
- 论法治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契合性(2)法学理论论文(1)
- 我们有死的权利吗
- 《开国大典》教案
- 《白杨》教学设计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
-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 《触摸春天》教学反思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
-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 《桂林山水》教学有感
-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
- 《桂林山水》教学有感
-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