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9-27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
在新大纲中有这样一点要求:要在读中使得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样才能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为此,我作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课题《草原》,你会想到一首什么诗?
生回答说想到了《敕勒歌》,请生朗读这首诗。
(通过诗朗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温故知新)
2、读了这首诗和加上你们的想象,谈谈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想象后整理语言回答,既培养成了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 学习课文
(一)理请文章思路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读课文,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草原?从哪里感受到?
学生回答:美丽的草原
热闹的草原
热情的草原
……
(个性化阅读,每人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谈自已读课文后对草原的感受,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默读课文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从哪里能让你感受到的草原景色的美丽。
2、学生汇报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课件出示草原视频,结合抓住关键词语和想象理解句子的含义。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这个环节,出示多媒体草原视频,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草原的广阔与草原各种景物,使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阅历上的不足,同时也成功地激发也学生对草原景色美丽的认同与倾心。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人文性。而对于字词句段的训练,则通过找句子,画词语,加想像,谈体会,品佳句等教学手段来实现,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工具性。)
(三)品赏佳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1、 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把它背诵下来。
2、理清第一自然段的叙述顺序,指导全段背诵。
(本课目标之一就是要背诵第一、二自然段,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在课堂作必要的背诵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增强自学能力。)
三、练习延伸;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象,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2、学生集体反馈交流。
3、动笔实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唱歌;可以写诗,可以写一段话来赞美草原……
(学生想象现在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并用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又通过动笔实践,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 总结全文。
自我评析:
1、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我通过“朗诵诗导入——阅读文章——图片视频展示——讨论研究——品味欣赏——拓展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主动读书,乐意读书,学会读书,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
2、让语文教学突出探究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从中达成信息交流,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受到美的感染。
3、让语文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思维,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弘扬个性,使听说读写等多项语文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个性化理解课文内容,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理解谈体会,师生在交流过程中既达到统一,又弘扬学生个性。课末我设计了一个赞美草原的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唱歌写诗、写一些赞美的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将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4、让语文教学拓展课外空间。
使学生在读懂课文,感受了语言文字之美的基础上,还能利用书籍、网络等文化载体,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大草原洋溢的人文情怀,并使学生受到环保的教育。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大雁塔音乐喷泉真好看
- 摸老虎屁股
- 下雨
- 夏天的色彩
- 参观世界八大奇迹馆
- 美丽的小西湖公园
- 蝉
- 庆祝生日
- 坐火车真好玩儿
- 我的篮球服
- 吊扇
- 台灯
- 我
- 时钟
- 我和妈妈去商场
- 广告策划书的撰写
- 设计调查问卷应避免的问题
- 广播广告文稿类型的直述式
- 广播广告文稿的写作
- 确定广告媒介
- 设计问卷题型的方法
- 关于热水器的意见征询范例
- 广播广告文稿写作时要简明易懂,适宜口播
- 广告策划书的撰写之国内的代表主张
- 广告策划书的撰写之国外的代表主张
- 广播广告文稿写作时要多用设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段
- 广播广告文稿类型的猜谜式
- 确定广告策略
- 广播广告文稿要设计一个好的开头
- 广播广告文稿要言中有画
- 亟待抢救保护的羌族戏剧文化遗产(1)
- 张伯苓的“教育戏剧”观念及其现实意义(1)
- 听不清的切分音(1)
-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创新意识和方法(1)
- “以人为本”与“对比法”音乐教学的运用(1)
- 作家性别与戏曲创作(1)
- 利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进行创作教学探讨(1)
- 木兰故事·中国形象·他者言说(1)
- 一次失败的跨学科研究——也评苏力的《窦娥的悲剧》(1)
-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
-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分析(1)
- 皇家戏剧的舞台艺术(1)
- 对于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探析(1)
- 交通工程试验检测现状与解决对策
- 残酷戏剧让剧院成为教堂 ——李春喜对话查明哲(1)
- 《阿德的梦》综合资料
- 《秋天的图画》教学
-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
-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2
-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
-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三
- 《我选我》教学设计与反思
-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
-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3
-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 《泉水》教学设计
-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