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疑导式教案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疑导式教案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20

《狼牙山五壮士》疑导式教案设计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个“疑——思——学”的读书顺序,揭示了学生求知规律,也启示我们教师要把“疑”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去。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巧设疑问,以疑激学,让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学中疑,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下面谈谈我是怎样运用这个“疑”字来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

(一)设疑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课文通过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赞颂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和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壮烈精神。全文突出了一个“壮”字。因此,教学时可扣住这个“壮”字进行设疑。

新课伊始,在揭示课题时,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从《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

2.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五壮士“壮”在哪里呢?(造成悬念,激发兴趣)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给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急于读课文,去寻求答案。

(二)思疑

这个层次的教学是学生从分析问题过渡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思维待以发展和提高的好时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思疑解惑呢?现代认识学派认为:“教师不把学习的主要内容现成地告诉学生,而必须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去内化。”教学中,紧扣“壮”字这个疑点,抓住文中体现“壮”的语言、动作和心里活动,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分析探讨,多方品味,让学生在议中思疑,思中释疑。

1.五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掩护任务的?这说明了什么?

2.五壮士是怎样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表观了什么?

3.准备转移时,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他们选择了哪一条?为什么?

4.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后,是怎样高喊着口号与英勇跳崖的?这表现了什么?

通过以上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逐层品味,步步深入,体会五壮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壮志”;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壮行”;面对生与死两条道路抉择时的“壮举”以及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的“壮烈”。这样,学生对五壮士“壮”的光辉形象便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

(三)质疑

这个层次的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课文内容和中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着眼全文,围绕“壮”字这个中心,把还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和点拨,主要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去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五壮士“壮”的内涵。

设疑教学,能使每位学生的学习真正指向自己的疑难处,而且疑难问题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两个狮子
可爱的小狗
桔子
我的奶奶
学英语
洗菜
过生日
自我介绍
放风筝
观蝴蝶标本展览
校园的早晨
放烟花
一件高兴的事
我的愿望
扳手劲
入团申请书的写法和入团志愿书填写要求
2011入党申请书范文(三)
学生类入党申请书
入党积极分子“七一”发言稿
大一新生第二学期入党申请书
2011入党申请书范文(四)
2011入党申请书范文(五)
共青团入团申请书
标准规范的入党申请书
2011中学生入党申请书
2011入党申请书范文(二)
中学生入团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的写法
2011年优秀青年入党申请书
共青团入团申请书
浅谈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析沥青路面质量与路基工程
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探讨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我国舞蹈文化传承与舞蹈教育
试论舞蹈对中小学生的非审美教育功能之一、二
谈扬琴初学者应怎样打好基础
关于河南梆子剧研究
浅谈造访欧洲中心的音乐之都
论学艺先做人—听著名歌唱家吴雁泽讲座后感
浅析高师合唱指挥教学与实践
电声音乐“电子音乐与电脑音乐
培养学生自信、声情并茂地歌唱
论琵琶在乐队中的表现色彩
印象派歌曲《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历史影响
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赵州桥》教学设计4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建议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1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1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建议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2
《赵州桥》教学设计6
《富饶的西沙群岛》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3
《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赵州桥》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