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3
《凡卡》一课的评课
一、感受这节课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对教材重新组合。抓住了凡卡悲惨生活的描叙这个主要内容,对莫斯科的描写放在活动课中去进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凡卡的悲惨生活,在活动课中用辩论的方式去体会对凡卡悲惨生活的衬托,这样的处理是可以的。读到位,通过感情地读,让学生的心和凡卡的心走到一起。通过感情地读,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通过感情地读,了解作者地思路和写文章地目的,走进了课文,使书面文字语言变成了自己的感受。通过老师指导回忆中了解爷爷的悲惨,了解爷爷为什么送凡卡当学徒,让学生不是带着句号走出课堂,而是带着问号走出课堂,很出彩。
二、感受学生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自然,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心,说的很流畅,学生对爷爷接不接他回去发表各自的看法,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学生的读确实打动了我心,比老师的读还好,他们通过自己的童年看凡卡的童年,读得很感染人,真的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确确实实学到了语文知识,形成了语文能力。了解凡卡挨打的过程不仅是概括,而且抓住具体语言的描绘来说体会,体会不是架空的,是根据具体的字、词、句、段、篇甚至标点,语文课还是要教有关的语文知识,这种体会是有血有肉的,联系自己的心灵感受,与语言文字连在一起,老师抓住了这一点,根据课文语言学到了表达方式。
三、感受老师
老师也动了情,在导读上下工夫,设计上动了脑筋,教态亲切,语言贴近学生,亲和力强,学生在老师的一举一动中学课文,感受凡卡的遭遇,设计颇费了脑筋。老师还应该注意学生每句语言的表白,有个女孩子说:熬过……会苦尽甜来。老师这时要反映快,这一点要抓住了,不是甜来,而是养活自己,混口饭吃,这儿不是甜,思想上的教育是渗透在每一点的。通过学生的点点滴滴及时捕捉信息,进行熏陶。
总感觉这节课主体意识还不是那么强烈,探究的空气还不是那么浓,虽然在爷爷带不带他回家这个问题上看起来突出了学生个性,但是,从头到尾学生没有一个问题吗?;老师在“牵”字上多,“放”字上做的不够,牵制的比较多。只有走进学生心里,现实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学生生活体验和课本人物融为一体时,才能真正知道学生想什么,我该怎样做他的伙伴。老师最大的潜力是创造,当老师走进学生心里时,创造力才会真正释放出来,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才更好发挥创造性,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性和智慧。
上面这位特级教师的评课很精彩,我再来说似乎有点不恰当,但有一点感受又不吐不快。那就是学生的读书。
学生一开始读凡卡挨打的有关语句就泣不成声,当然和老师读前的动情描叙有一定关系:“假如说你这时就是凡卡,凡卡的经历就是你的经历,就在昨天晚上……”老师意在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人物,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无可非议,但是,时机把握的不是太好,学生还没有自己用心去品味,去感受,就被老师的话带入了同一情境,因此,后来学生的朗读如出一辙地带着哭腔,看不出学生读书感悟的变化过程。而且对这样的朗读我也持有一一,难道一定要这样读才能表现凡卡的生活悲惨和内心的痛苦吗?朗读是一门艺术,自然应是这门艺术的最高境界,学生过于做作的朗读还是停留在技巧的层面,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看似平淡无奇,实际融入情感体验,看似无技巧,其实已经化入朗读者的血脉之中,才是能真正打动人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朗读的处理也应该富有个性化,教师不能被学生表面的动情所迷惑,而应该鼓励学生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幸福是什么
- 我能行
- 整理房间
- 放学路上
- 我
- 快乐之旅
- 我的自画像
- 秋天的校园
- 家乡的红枣
- 一张特殊的照片
- 妈妈,您让我玩玩吧!
- 秋天的图画
- 好问的我
- 奇妙的梦
- 梧桐树
- 审理预售商品房案件有关法律问题的探讨(1)
- 领会课改理念 优化教学过程
- 新课程化学相异构想转变策略探微(一)
- 浅谈高中化学的教法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 民事案件中的疑难问题研究
- 例谈化学平衡教学中的辩证法
- 中国公证公信力下降原因初探(1)
- 浅谈高三化学的有效复习策略(一)
- 双关语及其翻译
- BOT投融资模式在中国的变异适用及应注意的法律问题(1)
- 新世纪中国财政的发展目标探讨
- 化学高考复习例题的选择与优化(一)
- 中学化学四种实验教法
- 加强人大常委会建设的几点思考(1)
- 高中化学生活化问题探究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之一
- 《翠鸟》教学设计之九
-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之二
-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之三
-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之四
- 《翠鸟》教学设计之十
-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 《灰雀》教学设计
- 《翠鸟》教学设计之八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