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教师做好记录)
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 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 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
六、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七、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八、拓展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编辑短评】
这篇教案较好的理解了编者的编写意图,突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最突出之处是把活动穿插到课文的学习中,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而不致使活动落空。不足之处是课文的讲解仍是太多太细,加上活动时间,学生的负担较重。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崇尚科学,破除陋习
- 妈妈的鼓励
- 小草的自述
- 元宵节的夜晚
- 有家人真好
- 《游园不值》改写
- 幸福
- 四季的花
- 永远快乐的我
- 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
- 地震无情人有情
- 我学会了下象棋
- 闹闹
- 秋游的遗憾
- 我的卧室
- 西汉中后期的思想学术特点
- 石田梅岩的经济思想与儒学
- 论“依法治国”的宪法效力
- 武术套路运动中劲力因素及相关运动训练问题
- 俞琰卦变说辨析
- 《周易本义》卷首九图考辨
- 中华优秀传统与廉政文化
-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10)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宋代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研究
- 未经深思的民主
- 范仲淹与宋代儒学的复兴
- 绚丽之美与儒家美学观的内在矛盾
- 东亚国家司法改革的宪政基础与意义
- 试论儒家伦理轻视公德的负面效应
- 论陆贾与贾谊:性格与思想
- 《匆匆》教学设计6
- 《桃花心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4
- 《匆匆》教学设计5
- 《桃花心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2
- 《匆匆》教学设计7
- 《桃花心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3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5
- 《桃花心木》说课设计
- 《桃花心木》说课设计2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6
- 《桃花心木》教学杂谈
- 《桃花心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