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案(第一课时)

《北京的春节》教案(第一课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23

《北京的春节》教案(第一课时)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画错了地方
读《落满霞光的竹林》
我们的小飞机
清明扫墓
小英雄林浩
《奇怪的大石头》读后感
快乐五一
驴与蚂蚱
吹泡泡啦!
快乐的冬天
运动会
我们的航模
小燕子回家了
小燕子回家了
小燕子回家了
论歌唱艺术的情感表达
幼儿音乐舞蹈教学模式
关于音阶、琶音、和弦的指法记忆
关于国际海运企业并购分析及启示
二胡在戏曲音乐中的作用
浅析湖南新版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公路计量支付软件的应用与开发
“全球本土化”话语中的音乐教育
佐罗塔耶夫手风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浅析藏族舞蹈中的宗教内涵
浅论古筝演奏艺术中的意境营造
论中学生音乐教育的创造性教学法
析黎英海钢琴曲《春江花月夜》
论古筝演奏艺术的表情性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葡萄沟》教学设计之三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之三
《葡萄沟》教学设计之二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之三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之二
《泉水》教学设计之一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之一
《日月潭》教学设计之二
《日月潭》教学设计之一
《泉水》教学设计之二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之二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设计之三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设计之二
《葡萄沟》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