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1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写景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创设情景体会“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自大的蚊子
- 贝壳项链
- 我发现了“丝巾变鸡蛋”的秘密
- 闪电
- 舛误
- 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
- 小狗的哭诉
- 雨
- 牵挂
- 希望如是说
- 亲情
- 花儿
- 我的记事薄
- 他难道是大师
- 是“神仙”还是“魔鬼”
- 谈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整合初谈
- 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分析
- 牛顿力学的方法论及其哲学思想
- 纳米材料的表征手段
-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体系的建构
- 掺杂钙钛矿钴氧化物的制备、表征及其电磁性质
- 谈成为一个物理学家应具备的素质
- 二十世纪中外心理史学概述
- 浅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 论“三个代表”的历史定位
-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
- 纳米科学技术及其大自然中的纳米现象的研究
- 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与社会工作的回应
-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基础
- 《我们成功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我们成功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看雪》教学设计之六
- 《我们成功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看雪》教学设计之七
- 《我们成功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看雪》教学设计之三
- 《看雪》教学设计之四
- 《我们成功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看雪》教学设计之五
- 《看雪》教学设计之二
-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之一
- 读读、说说、演演:《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 《坐井观天》片段设计
- 《看雪》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