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
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
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
两课时。
【教具】
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⑴ 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
横、侧、远、近、高、底。
⑵ 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
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⑶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
(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一次拔河比赛
- 喜羊羊与灰太狼——寄生虫
- 喜羊羊与灰太狼——天才头带
- 一棵长着耳朵的树读后感
- 活泼可爱的小黄猫
- 动物运动会
- 大自然的神奇
- 我想让妈妈多歇歇
- 第一次坐过山车
- 我爱家乡的黄桃
- 喜羊羊与灰太狼——拯救太阳
- 喜羊羊与灰太狼——头条新闻
- 摸蛤喇的趣事
- 美丽富饶的藤县
- 抓蛤喇
- 浅谈教师如何成为教科研主体
- 浅谈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价值与可能
- 浅谈转变教师观念 还学生主体地位
- 以德治校 进德修业 教书育人
- 谈教师主体性:校本教研应有之义
- 还学生“问”的权利
- 论体育教师的主体行为如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 以德治校 德法并举 创建高水平大学
-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主体性应对策略
- 关于媒体权利初探
-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共创和谐社会
- 以德治校 育人为本
- 浅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 从现代传媒反思全球公民社会
-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探讨
-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引入设计
-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
- 《长城》教学设计
- 《白鹅》教学思考(推门课) 清风细雨
- 《鸟的天堂》教学思考(推门课)
- 《白鹅》教学案例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送教课)与教后反思
-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 《白公鹅》教学谈
- 《巨人的花园》教学思考
- 《蟋蟀的住宅》教学思考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设计
- 《白鹅》教学设计
-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送教课)
- 《长城》教学设计(送教课) (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