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开国大典》教学札记
五年级第九册《开国大典》是一篇新选课文。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
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根据它在内容安排上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看一看
开国大典这个盛况,事件重大,意义深远。在电影、电视中常见播放,也可见到图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或展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带到这感人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二、画一画
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天安门城楼的布置和前来参加典礼的群众队伍云集“侗字形广场的情况。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引导学生画一画“侗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再说说各位置上的设施。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三、比一比
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在第三段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这些词,展开想象,深刻挖掘。具体教学如下:读熟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的顺序。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
这次“欢呼”是在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时候发出的欢呼,这里的“一齐”可以说大家都一起欢呼,说明大家的心是一致的,无比激动。还可引申问,是不是只有在场的人才欢呼呢?联系下文可以知道全国人民都在欢呼,这里表达出全国各族人民无比激动的心情,表达了人们无比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30万人激动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这个“欢呼”,是在毛主席宣读“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公告时,人们发出的欢呼。为什么用“热烈的欢呼”呢?说说热烈是什么意思,比一比,用不用热烈一样吗?反映了什么呢?表达出人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热爱。
3、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拍手,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这个“欢呼”是人们观看阅兵式的一个个雄伟的场面而发出的。“不断”是指一阵接一阵,也体现出阅兵式的场面一个比一个壮观。表达出人民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时,还要抓住“齐步行进”、“一字形”、“整整齐齐”、“完全一致”这些词,体会人民解放军的步调一致,纪律严明的作风,也蕴含着人们对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全国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的赞颂。
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可分别采用齐读、轮读、边读边鼓掌的形式读。语调要高昂,情绪要饱满,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
四、写一写
文章最后一段写了群众游行。先写了广场上的礼花,灯火交相辉映;再写了游行队伍从天安门城楼经过的情形。
最后讲了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在读熟课文,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__节日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断。写出节日夜晚灯火、焰花、彩旗交相辉映的情景。再写参加活动人员的表现,及观众的表现等,通过写,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们的学校
- 学游泳
- 生离死别
- 放学后
- 早雾
- 我们一家子
- 我真离不开它
- 一个睡觉不老实的人
- 难忘的照片
- 妈妈的笑容
- 我不服气
- 我的建议
- 倒霉的星期天
- 妈妈的情
- 我们的教室
- 对RBAC的权限管理软件的开发及应用
- 浅析组件机制和操作系统的实现
- 西二线(西段)管道试运投产方案(一)
- 玛纳斯压气站施工组织设计(一)
- 透视智能代理和协作学习
- 免费毕业论文--PLC控制全自动洗衣机设计(一)
- 免费毕业论文--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中的几个问题(一)
- BOT特许协议争端法律解决商法适用之个人观点(1)论文
- 论商法的统一(1)论文
- 免费毕业论文--嵌入式PLC在隧道窑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一)
- 试析高校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的反思和探索
- 浅谈商务写字楼电力线宽带上网方案
- 探讨现代智能化建筑机电设备安装与质量控制
- 智能化系统及其在智能建筑中安装及应用
- 商业秘密的概念及法律规制(1)论文
- 《学弈》课堂教学及评析
- 朗读·理解·诵读──我教《学弈》
- 顺学而导 重在体验──《两小儿辩日》精彩片段评析
- 《学弈》教学反思
- 《文言文两则》教学杂谈
-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
- 《学弈》故事新编
- 《学弈》教学片段
- 《学弈》教学反思
- 《文言文两则》句子解析
- 《文言文两则》段落大意
- 《文言文两则》中心思想
- 《两小儿辩日》扩写
- 《学弈》教学反思
- 《学弈》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