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20
《将相和》给我们的启示
《将相和》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故事。赵国是战国的“七雄”之一,地理位置优越,幅员辽阔,国力仅次于秦国。廉颇、蔺相如是战国后期赵惠文王时代的大臣。赵惠文王当政时,赵国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势力强盛,是东方唯一能同秦国抗衡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楚国和氏璧,秦国垂涎三尺,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与之交换。经人推荐,蔺相如奉赵王之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在秦王宫,蔺相如大义凛然,针锋相对,当面揭露秦昭王的阴谋,机智周旋,“完璧归赵”。蔺相如被拜为上大夫。后来,秦昭王提出与赵王渑池相会,秦赵修好,蔺相如随赵王前往。宴会上,秦王要赵王为其鼓瑟,并让太史记下,以羞辱赵王。蔺相如见机而动,胁迫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得不敲一下,蔺相如也叫太史记下,打消了秦王的傲气。赵秦渑池之会以后,蔺相如因为有功又被拜为上卿。
廉颇是赵国的大将军,南杀北战,屡建奇功,拜为上卿。因为当时文官的上卿就相当于丞相,廉颇对蔺相如位居他之上大为不满,在极力反对不成的情况下,就多次当面羞辱蔺相如。
历史上,大臣之间互相争斗的情况屡见不鲜,十分激烈,吴国宰辅伯嚭与伍子胥的矛盾冲突,后果是越国吞并了吴国;赵高与李斯之间的斗争,相互攻杀,加快了秦国的灭亡;汉末年,董卓与王允的斗争,把个汉朝搞得鸡犬不宁;三国时的蜀国姜维同宦官黄皓的斗争,使蜀国越来越弱。康熙时代,明珠与索额图之间的两党斗争,导致清政府官场腐败,国力受损,几乎酿成亡国的大祸。可见大臣之间的斗争非同小可,往往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斗争的后果是国家大乱或江山易主。
《将相和》反映的矛盾,是大臣之间的矛盾冲突。廉颇看不起蔺相如是因为蔺相如没有身经百战,仅靠三寸不烂之舌就拜为上卿,他心里不服。如果这个矛盾长期不解,积怨下去,就会祸及国家百姓。齐国、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攻赵,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样的人才。如果他们自相残杀,两败俱伤,正是敌人所希望的。当有人给廉颇讲明蔺相如多次退让与他的原因时,廉颇的思想很快就转化过来。他说:“这一番话似春雷当头震响,惊醒了老廉颇大梦黄梁,心问口,口问心,暗自思量,真为自己做事差悔恨难当。”老廉颇马上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可见廉颇的感情是真诚的,他的精神非常高贵,在国家利益面前,能以大局为重,把个人的恩恩怨怨抛到一边。
对廉颇的到来,蔺相如非常感动,他说:“老将军你何必身背荆杖,有什么衷肠话细说端详,我虽然在秦邦完璧无恙,我虽然渑池会羞辱秦王,我虽然有侥幸封为丞相,怎比得你老将军东挡西杀,南征北战,可算是盖世忠良。”从此二人结为生死之交。
《将相和》给我们的启发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以国家的利益和大局为重,做人要有宽阔的胸怀。蔺相如胸怀宽阔,对廉颇的羞辱退让再三,退让是一种胸怀。而廉颇知道自己错了,负荆请罪,也是一种胸怀,这种胸怀则更可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等妈妈
- ‘坐’在弹簧上的三层楼
- 我们教室一角的特殊同学
- 我的妈妈
- 一件伤心的事
- 写
- 熊猫
- 文具的悄悄话
- 童话般的小河边
- 假如……
- 我学会了
- 一次拔河比赛
- 一件令我高兴的事
- 灾难无情,人有情
- 我是一个小歌迷
- 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 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工作总结
- 大学本科生党支部2011年工作总结
- 2011年司法工作总结
- 县审计局2011年审计工作总结
- 学校教务处工作总结
- 区卫生局2011年工作总结
- 初中篮球队训练工作总结
- 2011年公安局消防队工作总结
- 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 县民政局2011年工作总结
- 公路局2011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总结
- 2011年乡镇财政工作总结
- 幼儿园“我与文明同行,文明从我做起”工作总结
- 新华书店主题教育活动工作总结
-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公共财政论的发展
- 面对入世:财政政策的调整和选择
- 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和探索(1)
-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法的命运(1)
- [教学经验]提高初中化学复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
- 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 关于国际旅行支票性质及其法律适用问题的法律分析(1)
- 渔业权是渔民的固有权利(1)
- 建设生态区的法制保障(下)(1)
- 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和翻译
- 论企业法人民事权利能力之性质(1)
- 论关于商业秘密权的保护(1)
- 财政支出理论的历史考察
- 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1)
- 《詹天佑》教学设计之二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
-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之一
-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之二
- 《半截蜡烛》第一课时
-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 《山雨》教学设计之二
-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山雨》教学设计之三
-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之一
-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随笔
- 《蒙娜丽莎之约》课后反思
-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蒙娜丽莎之约》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