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运用“教扶放”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将相和》一课教学及反思

运用“教扶放”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将相和》一课教学及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有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根据这三个小故事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一特点,采取“教──扶──放”的教学方法,即精讲(教)“完璧归赵”,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略讲“渑池会”,让学生用方法去进行学习;学生自学“负荆请罪”,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请看下面三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

教“完璧归赵”。

师:齐读课文1~3自然段,说一说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生:故事起因是秦王用十五座城换一块和氏壁,赵王不知怎么办,非常着急。

师:一块玉壁换十五座城合不合算?赵王为什么着急?面对这个难题,怎么办?请同学们重点读课文4~9自然段,谁来把这个故事经过说一说。

生1:赵王同意蔺相如带和氏壁出使秦国。

师:蔺相如有能力解决这个难题吗?他怎样解决?

生:蔺相如把和氏壁交到秦王手中,但是,秦王绝口不提换地,蔺相如怎道秦王无心换城,指出和氏壁有点儿小毛病,从秦王手中取回和氏壁说,你若来强夺,把头和和氏壁一块撞碎。

师:他真的把脑袋和壁一块撞碎吗?为什么?

生:不会,因为蔺相如抓住了秦王贪婪的心理,由此以攻为守,使对方不敢强夺,以保住手中的宝玉。

师:秦王果然怎样?

生:连忙叫人把地图拿来,允诺划十五座城给蔺相如看。

师:这样蔺相如放心吗?

生1:不放心。

师:为什么?

生2:因为秦王贪婪,以强欺弱,所以要举行隆重的典礼以拖延时间,把和氏壁送回赵国。

生3:因为秦王是一个言而无信的人。(全班哄笑)

师:同学们都对故事的经过了解的不错,“完壁归赵”的结果怎样?

生:蔺相如叫手下的人化了装,把和氏壁送回赵国,秦王没有办法,只好放他回赵国,由于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结果被赵王赏识做了上大夫。

师:同学们请你们把学习这个故事的方法,归纳出来。一是首先认真地读课文,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二是认真对一些重点段落要要认真阅读。三是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及典型的事例分析人物。

〖片断二〗

扶“渑池会”。

师:出示思考题目,让学生在阅读时,一边回答下列问题:这个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赵王为秦王击鼓瑟,相如逼秦王为赵王击?双方没有决定胜负,为什么?结果,秦王为什放赵王回去,蔺相如又怎样?

生1:这个故事起因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会见。

师:经过怎样,谁来说一说。

生2:相见后,秦王要赵王为他击,因为他知道秦王凭着自己的强大,以借此侮辱赵王,以达到他的侵略野心,但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赵王不得不推辞。

生3:赵国的文官蔺相如看见这种情况,用以“拼”来威迫秦王为赵王鼓瑟。秦王没有办法,只好为赵王鼓瑟。

师:但是,只是平局。秦王会罢休吗?

生1:不是,对于强大的秦王来说是一个耻辱,因为赵王给秦王鼓瑟是一种高级的艺术,而赵王为秦王击是一种低级的艺术,对于弱小的国家是赵国胜利了,而秦王没有办法。

生2:秦王不甘心受到侮辱,秦王当时想动武,但他知道赵国武将廉颇有重兵在边界,如果敢动手,可能带来杀身之祸,因此,只好把赵王放回去,由于蔺相如以死来保护赵王,维护国家尊严,立下大功,所以当上了上卿,引起廉的妒忌。

师: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那么请自学第三个故事。

〖片段三〗

放“负荆请罪”。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学习“渑池会”,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看哪组学得最好。

生:故事的起因就是因为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后,蔺相如由做大夫,升到上卿,引起廉将军的不服气。

师:为什么服气?

生1:在廉将军看来,蔺相如能做的官比我大,他只是靠一张嘴,没有什么本事。而我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官职比他小,但是,仔细一想,秦国不敢攻打赵国,主要是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不应该为私利,而放弃国家利益,于是,知道自己错了,所以,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师:为什么向蔺相如请罪?

生:国为廉颇知道自己错了。

师:说明廉颇是什么人?

生:是一个讲义气,有错就改的将军。

师:回答很好。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蔺相如知道廉颇不服气,因此,有意回避他。

师:为什么要回避他?是不是害怕廉颇?

生:不是,这样回避有三点好处。一是避双方的发生不愉快的冲突。二是避免损害双方的感情,又损害赵国的利益。三是有利于双方反省。

师:结果怎样?

生:廉颇通过反省,认识自己错了,向蔺相如请罪,最后成为好朋友。

师:你觉得蔺相如和廉颇是一个什么人?

生1: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识大体的、顾大局的人。蔺相如是一个胸怀开阔的人。

【教学反思】

1、精心设计教“完璧归赵”,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自学读书学习。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要的是学生达到自能读书的学习境界,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的特点,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语》。《将相如》是由三个故事组成,其结构上相似之一特点,才用教──扶──放的方法,即精(教)“完璧归赵”这一段意在以此做到范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下文的“扶”和“放”打下基础。首先,教师让学生齐读课文的总起段,以起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接着让学生默读重点段,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为什么重点段要采取默读方式呢?因为默读最利于思考,便于深究课文,还有指名读,意在读后让学生评读;还有自由读,主要是让学生练习表情朗读,培养阅读能力。例如第4自然段,当蔺相如准备出场时,教师相机点拨:“蔺相如有能力解决这个难题吗?他是怎样解决的?”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设疑点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带着这一问题去学习下文。再如蔺相如和秦王斗争开始了,矛盾一触即发,教师及时点拨:“相如为什么取回壁?”、“壁上真的‘有点儿小毛病’吗?”真的把脑袋和壁一起撞碎吗?”这一点拨引导,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也初露端倪。这样的抓关键处点拨,学生也就能翻然领悟,懂得了如何抓关键处学习的方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课文结尾,教师把学习方法要求学生进行归纳,由此可见,把学习方法进一步深化。

2、半扶半放教“渑池会”,让学生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由于在上一段学习“完璧归赵”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如果教师在“渑池会”时候,一味追求形式,就放开手不管,让学生进行自学是很难收到效果的。为此,教师采取由教精教“完璧归赵”后过逐步转到半扶半放教“渑池会”,即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边点拨,一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时,教师先出示几道问题:这个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赵王为秦王击鼓瑟,相如逼秦王为赵王击?双方没有决定胜负,为什么?结果秦王为什放赵王回去,蔺相如又怎样?(这是教师扶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去学习,经过学生的努力,学生能够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有的学生说:“这个故事起因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会见。”有的学生说:“故事经过是赵王和秦王相见后,秦王要赵王为击,因为他知道秦王凭着自己的强大,以借此侮辱赵王,以达到他的侵略野心,但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赵王不得不推辞”。有的学生说:“赵国的文官蔺相如看见这种情况,用以“拼“来威迫秦王为赵王鼓瑟?”秦王没有办法,只好为赵王鼓瑟。”教师说:“但是,只是平局,秦王会罢休吗?教师这时的点拨,起到了一个引导学生向更深层知识探究。”有的学生说:“不是,对于强大的秦王来说是一个耻辱,因为赵王给秦王鼓瑟是一种高级的艺术,而赵王为秦王击是一种低级的艺术,对于弱小的国家来说是赵国胜利了。有的学生说:“秦王当时想动武,但知道赵国武将廉颇有重兵在边界,所以不敢动手,只好把赵国放回去,蔺相如当上了上,引起廉的妒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半扶半放,还是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学生自学“负荆请罪”,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由教“完璧归赵”到半扶半放教“渑池会”,由于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和方法,所以在学习教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时候,教师放开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过了一会儿,有的同学回答:“故事的起因就是因为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后,蔺相如做大夫,升到上卿,引起廉颇将军的不服气。”学生已经知道故事的原因,并不是什么不管,当学生在学习进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探究,教师点拨:“为什么不服气?”有的学生回答说:“在廉将军看来,蔺相如能做的官比我大,他只是靠一张嘴,没有什么本事。而我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官职比他小,但是,仔细一想,秦国不敢攻打赵国,主要是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不应该为私利,而放弃国家利益,于是,知道自己错了,所以,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这时对于学生来说,阅读的任务可以说是完成了,但教师并不是到此为止,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为什么向蔺相如请罪?”学生回答说生:“国为廉颇知道自己错了。”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人物的高尚品质,教师向学生提问:“你觉得蔺相如和廉颇是一个什么人?”有的学生回答说:“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识大体的、顾大局的人。蔺相如是一个胸怀开阔的人。”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4、组织“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为宗旨的教学活动:

问题是思维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认为:“好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实践证明,这些观点是十分正确的,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搞科学”,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质疑,善于进行发散思维。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风娃娃做好事
蔬菜王国的婚礼
美丽的夕阳
第一次刷鞋
农庄秋色
又惹妈妈生气了
雨中送盲人
虚惊一场
知道错了
小红鲤鱼
妈妈的生日
跳棋比赛
升旗仪式
妈妈急坏了
房地产项目宣传策划方案
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
市场调查策划方案
基层税务分局长职竞争上岗实施方案
药监系统开展政务环境评议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超市周年店庆营销活动方案
政工年会工作接待方案
医院行业作风建设实施方案
医院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
防汛抗洪工作方案 防汛抗洪工作方案2021最新精选
校园艺术节活动方案
公园创建文明企事业单位实施方案
医院门诊部慈善义诊活动实施方案
乡镇保先实施方案
关于**市中心区宣传的策划案(简要)
论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的选择(1)
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1)
政府审计与CPA审计的期望差距比较
论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科学发展观(1)
浅论IT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判断
关于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1)
对内部审计理论与公司治理的简要探析
从风险管理谈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1)
建立高校校办企业内部财会人员委派制度的思考(1)
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研究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方案研究
风险管理审计准则浅议
浅谈从增值税纳税审查开始的风险导向审计
试论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控制(1)
浅析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北京》 教学设计二
《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学设计二
《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学设计一
《看雪》 教学设计二
《欢庆》 教学设计二
《坐井观天》 教学设计四
《看雪》 教学设计一
《坐井观天》 教学设计五
《看雪》 教学设计一
《北京》 教学设计三
《坐井观天》 教学设计一
《北京》 教学设计一
《坐井观天》 教学设计三
《欢庆》 教学设计一
《看雪》 教学设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