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我这样教《月光曲》

我这样教《月光曲》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我这样教《月光曲》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传说中贝多芬谱写钢琴名曲《月光曲》的过程.表达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文中贝多芬借清幽的月光奏出令人神往的曲子,兄妹俩凝神静听,展开联想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领会贝多芬感情的发展是教学的难点。通过第二课时的教学要达到两个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了解他所具有的善良爱心和卓越才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我紧扣课文的主要内容。

根据教材特点,以质疑为主线.运用反馈教学法进行调节反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归疑──悟疑──解疑。

一、初读课文质疑、归疑

请学生自读全文思考:围绕《月光曲》你想知道什么?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教师给予梳疑,最后归纳成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

2、《月光曲》的创作源泉是什么?

二、突出重、难点.进行解疑训练

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悟疑、解疑。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

1、以读代讲,感悟《月光曲》:

学生自读课文第9自然段,用“ ”画出皮鞋匠听曲子时产生联想的句子。随后录音机播放《月光曲》,教师伴着曲子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优美的句子。请学生静静地欣赏,细细地品味。用心感受美妙动人的乐曲,想象月光照耀下大海的美丽景色。在学生感悟到曲子的优美意境后,让学生自由练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朗读活动,读出《月光曲》的意境与情感美。

2、以情悟情、寻找源泉这么一首撼人心魄的乐曲。它的谱写离不开哪两方面的因素呢?结合皮鞋匠联想到的美丽月景,学生很快就找出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环境因素”。(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 。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这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源泉之一”。接着,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指导想象。感悟茅屋披上银纱,显得格外宁静的清幽环境。最后,教师因势利导进行点拨,指出贝多芬是借《月光曲》来表达自己对这美丽环境的深深喜爱之情的。然而,体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来说就是个难点。为了分散难点,降低坡度。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又一曲?全班交流研读结果。教师相机出示兄妹俩的对话,指名分角色朗读,请大家一起去听听兄妹俩的对话 。联系自己的感受,领会贝多芬当时的心情。学生思考后说出:了解兄妹俩的凄楚处境后,贝多芬心中充满了同情,决定去为盲姑娘弹奏她刚才弹的那首曲子。学生理解到这儿还不够,教师还要引领学生进一步地去感悟贝多芬的情感。教师引读盲姑娘听完曲子后的深情赞美,提出问题:你从这句话中理解到什么?学生可以理解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那么贝多芬昕了盲姑娘的赞美后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反复揣摩后进行反馈。(可怜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地爱音乐又这么地懂音乐,我一定要再弹一首曲子给她听)弹奏《月光曲》的“情感因素”就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源泉之二”。这时 ,教师抓住时机激情小结:这美丽的月色加上这深深的同情与怜爱。使贝多芬激情满怀,即兴创作:并演奏了《月光曲》,给兄妹俩带来了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解决了质疑中的问题。本课的教学任务也就顺利地完成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洋娃娃
我的胖今套娃
我的台灯
我的书包
可爱的小金鱼
书,我的朋友
怪兽
我最喜欢的水果
奇妙的电脑
我最喜欢的邮票
粉笔
我家的吸尘器
我的闹钟
我和姐姐的小天地
凳子和沙发
试析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浅析台湾原住民作家的抗日小说
试析教师社会良知的理想诉求
试析教师课程实践性知识缺失的表现及生成策略
试析正确处理五种关系、完善导师责任制
试析高校青年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培养策略探索
浅谈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研究
浅谈张炜笔下的“民间英雄”系列
试论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试析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双证”融通教育的探索
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与防治处理
关于对二十世纪西方通俗文学价值取向的思考
试论朱自清的表现自我
试析黑龙江省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论冯艺文化散文的忧患意识
《惊弓之鸟》课后反思
“嘣”字传神奇色彩
《惊弓之鸟》教学案例
《惊弓之鸟》教学案例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惊弓之鸟》片断赏析
《惊弓之鸟》教学实录
巧·活·实──《惊弓之鸟》教学片断赏析
《惊弓之鸟》课堂实录
激趣导读把朗读教学落到实处──《惊弓之鸟》评析
《惊弓之鸟》教学随笔
《惊弓之鸟》案例评析
《惊弓之鸟》教学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