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01
愚者千虑,总有一得──《桃花心木》教学随感
常人言:“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在我们的教学领域中也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可我却不太喜欢用这话来形容自己的教学,其一,自己怎可称得上智者,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吾将漫漫而求索,只能是个毫无经验的愚者;其二,我想在教学中,“没有缺陷和遗憾的好课”是不存在的,反之,“毫无启发性的差课”也是不存在的,因而何不把失败改谈为得益呢。所以,我常常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悟称为“愚者千虑,总有一得”。
上完了《桃花心木》的第一课时,很庆幸得到了专家们的指导,对自己在教学中的优与劣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也及时将其整理一二,相信对自己今后的教学会有更大的帮助。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问在课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犹为重要。”因而在学习课文之前,应该有意识将学生带进课文中,让他们在学习前生疑、思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进一步思考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在我与学生一起学习《桃花心木》的第一课时中,学生共有两次提问。第一次是在出示课题时,就这个题目而问:
生:作者为什么要以“桃花心木”为题?
生:我想知道桃花心木与种树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我们要学的这组课文都是借物喻人的,我想知道这篇课文想借桃花心木说明什么道理呢?
第二次是在初读完全文时,就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发问:
生:我想知道书上为什么说“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生:这篇文章中有三个“不确定”,这分别指的是什么?
生:在第十四自然段说“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和情感的感知”,是什么意思?
生:我想知道种树人为什么先“笑着说”,后来又“语重心长”地说?
生:种树人为什么要模仿老天下雨来种树呢,老天本来就不定时下雨呀,这还需要模仿吗?
从这两次提问中,可以看出学生们思维的“星星之火”,孔子曰: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从学生刚接触课题,就启发他们围绕课题提出疑问,一早就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许很宽泛,有的可能和课文内容根本搭不到一处,或许很杂乱,有的可能表达上、逻辑上并不恰切,这就需要教师长期的引导与训练,有的问题课文中没有写到,但也有必要了解的可以当即做简要的解释,学生能解释就更好了。一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但很值得延伸下去,研究探讨的问题可以在课后交流学习。不仅仅是课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应相信孩子,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的意识,最终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技能。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在课中
针对学生们提出来的种种问题,教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一点上我在教学中却忽略了。面对学生们提出的这么多有价值的,或普通的,或并不重要的问题,最恰当的做法是让学生们自己来归纳分析,找出最重要的问题大家一起学习研究。教师应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自由读书和独立思考,让他们主动探究自己的疑问。在充裕的读书思考后,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重点的、难点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求解。应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读、思、议、画、找、写,也可以针对一个问题,找几个同学或在一个学习小组内讨论商量,以求自己解答,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民主的交流讨论的形式读、思、议,有争议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解决疑问。这个过程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必要是扶他一把。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生疑、解疑的过程。
如果我能让学生们找出重点问题,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教学的效果将会更好。似乎自己将学生的手牵的太紧了,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尝试着放手了。教不只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学生学会质疑、解疑才是目的。陆九渊曰:“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这一环节,不是简单的“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建设性的过程。在教师有目的地指引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发展,将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在事事物物中,随时随地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实现自能读书。
总的说来,在我的课堂上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但“愚者千虑,总有一得”,我很乐意在每一次的“成功”与“失败”中,体验教学的乐趣,并伴随着自己成长的脚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表弟
- 我的野蛮的父亲
- 我的好朋友
- 我的“叽喳”妈妈
- 妈妈,我谢谢你!
- 我哥
- “唠叨”老爸
- 老师上课时我班学生动作
- 足球明星酷蓝猫
- “魔鬼”严师
- 奶奶爱我我爱她
- 体育健将
- 幽默老师
- 我的妈妈
- 爱的力量
- 炳胜 换一种形式品年味
- 以《小武》和《三峡好人》为例浅析贾樟柯对人性的关怀
- 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及其信息消费异化研究
- 浅谈翻译中的两对矛盾
- 运用法治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 初中音乐欣赏课型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
- 夜上海 旧梦依稀话团圆
- 从翻译文化观角度探讨传统译论的意义
- 习近平政治人才思想研究
- 郭科 多元料理王子
- 夏天 出口成菜的儒雅大厨
- 用心聆听用爱感悟
- 西咸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
- 松拳法与握拳法静脉穿刺的效果比较
- 李明 北伐粤菜领军者
-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8
-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3
- 《化石吟》教学设计
-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
-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9
-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5
- 《春》教学设计9
- 《春》教学设计集评——《春》教例评析
- 《在山的那边》教案
-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2
- 《春》教学设计6
- 《论语》十则 教案
- 《理想》教学设计3
- 《在山的那边》教案第二课时
- 短文两篇之行道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