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20
花生找到了──《小松鼠找花生》教学案例及反思
师:课文最后小松鼠感到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孩子们,到底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
生:花生长在土里,没有人摘走。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妈妈告诉我的。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生(齐):知道。
师:可小松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是啊,小松鼠不知道花生到底在哪里,所以找不到花生,可是后来呀,(神秘地)小松鼠又找到了花生,而且还摘了满满一篮子花生。聪明的孩子,你知道小松鼠又是怎样找到花生的吗?同桌互相讨论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
生:小松鼠跑去问鼹鼠,鼹鼠告诉他花生埋在地里,小松鼠就去挖,果然挖出了花生。
师:鼹鼠知道得真多。
生:小松鼠找不到花生很伤心,只好垂头丧气回家去。他把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告诉他不要悲伤,花生就在泥土里。
师:真是一只不懂就问的小松鼠。
生:小松鼠想啊想,愁了好久。他想:萝卜、土豆、红苕,它们都是长在泥土里的,那花生会不会也埋在泥土里呢。想到这里,他用锄头一挖,大胆一试,果然在泥土里找到了花生。
师:真是一只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小松鼠。
生:小松鼠不明白就回去翻书,他翻啊看啊,终于在《十万个为什么》上找到了答案。
师:真是一只爱看书的小松鼠。
生:小松鼠实在想不出办法就想算了,他又打算重新在泥土里种些东西。于是,他开始翻地。谁知他一挖下去,呀,大吃一惊,竟然意外挖出了花生。
师: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呀。
【反思】
《小松鼠找花生》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它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课文结尾小松鼠的问题:“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既与课题呼应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以及向家长、农民伯伯请教,了解到花生的生长特性,知道了花生生长在土里这一常识。
如何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与文本对话呢?我设计了这个问题:“小松鼠不知道花生到底在哪里,所以找不到花生,可是后来呀,小松鼠又找到了花生,而且还摘了满满一篮子花生呢?聪明的孩子,你知道小松鼠又是怎样找到花生的吗?”学生经过讨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把自己探寻花生长在土里的过程与小松鼠巧妙结合,放飞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合理推测,说出了一个又一个合情合理的原因,真正做到了与文本,与生活的对话。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得益于“猜想”教学法与“头脑风景”法的整合运用。
“猜想”教学法,先出示结果,然后由学生猜想结果产生的“过程”,让学生“过程”猜想能与文本的“过程”或巧合、或共鸣、或背道而驰……借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头脑风景”法,即针对提出的问题,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想办法、出点子,提出解决问题的若干套方案,然后比较、筛选、选出其中最好的方案,借以培养学生辐合思维的能力。
两种教学法的整合运用,灵活、生成、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油然而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妈妈
- 老虎的苦恼
- 我的国庆节
- 喂鱼
- 看猴子
- 公园里的金鱼
- 最好的办法
- 春
- 公园里的菊花
- 美丽的秋天
- 逃生训练
- 路边的交通规则
- 新鼠标
- 公园里的菊花
- 校园秋色
- 浅谈城市建设专题艺术片的创作
- 财产权对人格权的积极索取与主动避让(1)论文
- 对电视电影的概念
- 谈中国电视剧市场迎来自制剧的“第二春”
- 谈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批判-以电视相亲节目为例
- 论民行检察适用调解优先原则(1)论文
- 谈电视节目舞台“展示设计“的艺术张力
- 关于涉外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适用立法探讨(1)论文
- 简析离婚财产分割中家务劳动价值的确认(1)论文
- 再谈“答辩失权”与“不应诉判决”(1)论文
- 论当代都市情感剧的文化研究
- 谈中国电视电影生存之境
- 论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衔接
- 分析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经济影响
- 成本与收益:关于夫妻家务劳动价值的法经济学分析(1)论文
- 《比尾巴》教学设计4
- 《比尾巴》教学设计12
- 《比尾巴》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 《比尾巴》教学设计10
- 《比尾巴》教学建议
- 《比尾巴》教学设计1
- 《比尾巴》教学设计8
- 《比尾巴》教学设计3
- 《比尾巴》教学设计2
- 《比尾巴》教学设计13
- 《比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 《比尾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6
- 《比尾巴》教学设计11
- 《比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比尾巴》教学设计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