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8-21
试论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
试论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 试论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 试论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 来源
一、前言
18世纪晚期,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法出现。这种方法提倡用母语教外语,在教学中以翻译和机械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学习语法为入门途径,强调语法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后来这种教学法受到了批判,而近年来,在国内的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也几乎被人们抛弃并遗忘了,取而代之的是听说法或交际法等重点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使英语教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外语教学不应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而应将几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实践也证明,英语教学中尽管常采用交际法、听说法等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但学生无论是在阅读,还是在交流中仍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汉语思维,根本达不到直接运用目的语的程度,换句话说,形式上没有采用翻译法,可在学生的头脑中仍进行了一个翻译的过程。因此,对于母语是汉语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而言,用汉语来对等地翻译以帮助其对英语的理解是学习英语的一个必不可少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翻译的原意,如古人所言:“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即为了传递信息,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让说不同语言的人彼此理解和会意。这是对于职业翻译而言的定义。职业翻译是一种语言技能,其中包含着翻译理论、原则和技巧,是外语娴熟的职业翻译家的活动。本文“翻译教学”中的“翻译”指的是用翻译来支持外语教学。这种翻译实际上就是教学的策略、资源和手段,是一种有效的外语学习的方法。教师利用的是学生的母语及其文化背景,通过翻译,把英语及英语文化引入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英语知识中所存在的欠缺和不足,主动结合自己文化背景中的意象,在借鉴和比较中感知英语,创造性地尝试英语,从而达到更加灵活地使用英语的目的。这种翻译教学已从开始的那种只注重词汇和语法教学,过渡到了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因此,翻译教学在二语习得中仍有着其他教学法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某些特定的教学环境下,恰当地运用翻译法,并尽可能通过实例来探讨翻译技巧,不但可使学生获取较强的翻译能力,而且会使外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学生翻译能力的现状分析
加强英语翻译教学是全面完成英语教学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英语素质教育的必然之举。然而,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翻译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视,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翻译能力低下。一方面,教师把精力主要放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上,另外,再加上英语课时有限,不可能单独开设翻译课,许多教师无暇顾及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即使有些老师顾及了“译”,也只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造成学生在英译汉时汉语“洋化”,甚至是不符合汉语习惯的汉字的堆积而已,让人不知所云。汉译英时又“汉化”,造就中国式的英语。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趋向于全英教学,强调采用全英语教学,试图创设一个全英文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营造了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然而,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方法几乎却被全盘否定,翻译教学和训练似乎与守旧等同,甚至将其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立起来。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会导致学生翻译时出现文理不通、思维混乱的现象。再者,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从应试教育中过来的,语言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听和读的能力较强,说、写、译的能力较弱,也就是说输入能力大大强于输出能力,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薄弱。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翻译能力低下。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翻译所学内容时经常会出现很多问题,其具体表现主要如下。
1.逐字逐句地翻译,晦涩难懂。
例如:“In China,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thEir own cars,and the road is getting busier and busier.”这句话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没有生词的,但是有些英语初学者却很容易把它逐字逐句地翻译成:“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他们自己的汽车,并且道路正变得越来越忙了。”这句译文不仅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而且读起来晦涩难懂。其实这句话中的“busy”不是“忙”的意思,而是指车子多了后,道路不再像以前那么通畅了,因此这里的“busy”指的是道路拥挤的意思。另外,这句话中的“and”并不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并且”、“和”等意思,根据上下文,它是表示前后的一种因果关系。因此,上面的这句话可以翻译成:“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有了私家车,因而道路也就变得越来越拥挤了。”
2.英语基础不扎实,望文生义。
例如:“I can’t agree more.”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非常同意/我完全同意。”然而很多学生按照字面把它误解成:“我不能再作出更多的同意了。”我们且不说“作出同意”这种别扭的搭配,误译也将整个意思理解错了。这里的more不是agree的内容(语法上的宾语)。本句中的not加上比较级是一种常用的结构,相当于最高级的意思。如:The situation can’t be better.形势好极了。(形势好得不再好了,即没有比这更好的形势了。)原文中的can意思也属于类似的用法,表面上的否定是一种加强预期的肯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句子是一种“假否定句”。全句可译为:我非常同意/我完全同意。亦可形象地译为:我举双手赞成。再如,“It is three months since he smoked.”很多学生的翻译是:“自从他抽烟已有三个月了。”因为许多学生在碰到以sinc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时,单纯地把since译成“自从……以来”。其实在以since引出的时间状语从句中,表示状态的持续动词译成汉语时,往往要译成否定的意思。因此,该句的正确译文应该是:“他有三个月没有抽烟了。”可见,英语基础不扎实是造成翻译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3.对英汉语言的词汇差异缺乏了解,脱离上下文。
例如,让学生们翻译“The medicine helps a cold.”这句话,大部分学生都将之翻译成:“这种药帮助感冒。”单从文字上看,的确没有译错,但不准确,也不通顺,help在这句话的汉语翻译中应该理解为“治疗”。学生们之所以这样翻译,是由于他们往往认为英汉语言中对应词的意义完全相同,因而在翻译时,按照英语词的字面意义翻译成汉语的对应词,而忽略了英汉语言中存在的许多类似一词多义的词,分别与翻译目的语中几个不同的词或词组对应,多义词的具体意义,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如果脱离上下文,孤立地译一个词,就很难确切地表达该词的真正含义。而英汉两种语言在词的意义、词的搭配能力、词的感情色彩方面有诸多不同,学生也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而造成译文的不准确。
4.忽视汉英表达的差异。
汉语在句法结构上一般而言都会没有明显的标记来表示语义层次,而句群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往往都是隐含的,从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即所谓“意合”,所以汉语中相互并列、没有主次从属关系的形式短句或“流水句”会很常见,它们的语义层次是靠“意合”来实现的。而英语句子的句法往往都会具有构架主次分明,逻辑层级严谨的特征,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往往都很明显,一般我们从字面上就可以观察出来,即所谓“形合”。因此,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汉英互译时,我们尤其要注意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然而很多学生在宏观的语言结构转化上不知道正确的思维方向,常常运用的是“语法+词典”法,即遵从原文的词性、语序和结构,遇到生词便去词典找一个填上去。比如:“He was so tired that he couldn’t say anything.”不少学生译成:“他是如此的累,以至于说不出一句话来。”(比较:“他累得实在不行,话都说不出来。”)
5.忽视语用环境,照搬硬套。
例如:很多学生把“You are very sexy today.”翻译成:“你今天真性感。”其实,这样译不能算“错”,只是从语用角度看译得不准确。英语中说某人sexy是一种恭维的话,并不下流,更不意味着说话人别有用心,可以是男人对女人说,也可以是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说。汉语中的“性感”似乎不是,至少目前还不是表示恭维的话。所以,建议译为:“你今天真是迷人/真可爱/真妩媚动人。”
6.忽视文化差异,硬译死译。
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忽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He was now as happy as a cow.” 这句话如果翻译成:“他现在像母牛一样快乐。”就会让人很费解,不知这句话究竟要表达什么含义。由于在认识事物的角度上及人们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等很多方面、中西方文化文化客观上存在着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也有不少类似的说法,如: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as silly as an ass(像驴一样愚蠢),as slow as a snail(像蜗牛一样慢吞吞)。有些英语动物形象比喻虽然不是汉语里固有的,但照字面翻译过来不会影响理解,如:as nimble as a squirrel(像松鼠一样灵活),as merry as a cricket(像蟋蟀一样欢快)。但是由于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不同,用于比喻同一个概念的动物形象常常是不一样的,因此翻译时有时需要变通一下,换成符合译入语习惯的比喻形象,如: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鼠),as stupid as a goose(像猪一样笨),as strong as a horse(健壮如牛)等。但有时译入语无法用动物形象表述,则只能舍弃,比如本句。在英国人想象中,母牛吃饱了怡然自 试论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 试论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 试论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 来源
得,是很满足开心的样子。所以,建议译为:“这时候他快活极了/甭提他有多高兴。”
三、翻译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强翻译教学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夯实基础。
地球上的各民族、各国家依靠翻译扫清语言和文化习惯的障碍,交流其各自在经济、文化、科技的成功经验和最新成果,并且也是凭借翻译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全世界的共同发展。而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尤其对外语交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能力无疑是交际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学生在外语交际应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因此,在伴随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特征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重视和及早运用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独特作用,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发展夯实基础,也为我国的飞速发展准备大批量的高素质人才。
2.加强翻译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双语能力的提高。
美国语言学家赛林克的中介语学说可以作为理论依据。赛林克认为外语学习者会在母语和第二语言(外语)之间独自建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系统就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既非母语也非目的语的过渡语言。外语教师要解决的是如何帮助外语学习者顺利地从中介语过渡的问题。能否从中介语平稳地进入目的语,是外语学习成功与否的标志。如何找出母语和外语的联系并恰当地应用这些联系,必须成为外语教师关注的问题。很早就有人进行过汉英比较研究,很早就有人提出教学翻译这个概念,其实汉英比较和教学翻译两者都试图找出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联系。在英语课堂上,必须加强英译汉练习,而不是忽略甚至放弃这种练习。外语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可以帮助他们比较母语和外语的异同,加深对外语的理解和感受,从而顺利地从中介语过渡到目的语。因此在教学中,恰当地应用点翻译教学,抓住英汉对比分析要点,授予学生理解和表达技能,可以加强正迁移,克服负迁移,有利于学生学会地道的英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真正提高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另外,学习外语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提高母语水平的过程。王蒙先生认为:“外语和母语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只有比较过母语与外语的人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母语的全部特点,才能从比较中得到启示得到联想,从而大大扩张与深化对母语和对外语的理解与感受。”就翻译来说,不仅要具有对英语的正确理解能力,而且必须具有用母语准确表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翻译出准确、通顺、得体的译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外语教学中加强翻译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双语能力的提高。
3.加强翻译教学可以有助于学习外语,提高教学效率。
翻译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材、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无法排除母语和外语之间的互译。教师用英语运行课堂,并不意味着无视英汉互译的实在性,更不意味着否认英汉互译的必要性。对于已经获得母语系统知识的学生,其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母语。尽管不少外语教学专家提出,外语学习要追求用外语思维的境界,但是为实现这种追求所做的努力却无法改变一个事实:不要说学习外语的学生难以达到用外语思维的水平,就是外语教师,也几乎达不到用外语思维的水平。外语教师不管借助母语还是借助其他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头脑里都会在其母语和外语之间进行静默的互译。经常可以看到英语教师把图画或实物带进英语课堂,比如拿着一个苹果,然后用英语说:“Apple,an apple,This is an apple.”如此这般为营造英语氛围而做的尝试,却无法阻止学生的头脑里出现互译情境:“苹果——apple;一个苹果——an apple;这是一个苹果——This is an apple.”假如要教“How dark it is!”这样的英文表述,真不知要用什么实物或图画来启发学生。直接用“这么黑的天!”的汉语句子来解释,就可以省去很多的麻烦。这样的解释就是翻译,正如一个语言学家所说:“有些词、字眼,若无翻译的帮忙,是很难解释清楚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其莘指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译’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语言教学的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外语的语法、词汇,或用来检查学生对外语的理解和他们的表达水平。”翻译是作为增强学生外语能力的一种训练手段,而不是训练的目标。因此,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是实现语言之间转化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形成真正的英语思维能力之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着中英文转换与翻译,因此利用好翻译的策略、资源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及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加强翻译教学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听和读是获取知识、语言习得的主要来源,而说和写是语言输出和交流交际的主要手段,当交际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时,就需要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翻译。“译”可被理解为“听、说、读、写、译”的中心环节,它是信息收集、加工、转化、输出,最终形成概念和认识的枢纽,“译”显然是五种基本功里最难的一项,也是外语学习者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当然,综合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听、说、读、写、译环环相扣,各有其功。
5.加强翻译教学可以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英语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任何一种语言,由于其产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非相似性,造成了语言结构的不同和文化内容的差异。外语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对语言材料的语言结构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对语言材料中反映出的跨文化的内容通过体会、分析及与母语的比较,感受到外国文化的熏陶,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而翻译可以进行中英文比较以增进对跨文化内容的理解。让翻译教学融入到外语教学中去可以使学生对有别于本土文化的新鲜文化信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产出成功掌握外国语言文化的成就感和原动力。同时增进对世界各国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历史沿革、经济发展的深刻了解,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产生正确分析事物、正确看待和解决事物的综合能力。
四、在外语教学中加强翻译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加强英汉语言对比教学。
要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首先要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英汉语言的对比教学,让学生明白英语与汉语在词汇、语法、搭配等各方面的异同点。由于英语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翻译交流练习。因此,在课堂上必须用充足的时间来传授英语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英汉表达习惯的区别等。例如,在汉语中我们说:“我十二了。”翻译成英语时说:“I am twelve.”汉语中没有“是”,翻译成英语时要用“be”,且还要有人称的变化。再比如,汉语中我们说,“我昨天在街上遇见了我的老师。”翻译成英语时说:“I met my teacher in the street yesterday.”汉语的习惯是把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放在谓语前,而英语的习惯则是把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放在宾语的后面,且谓语动词还要有词形变化,但是汉语就没有。另外,词序也不同。除此之外,英语中还有各种句型变化。例如,英语中的疑问句与汉语中的疑问句就不同,汉语中疑问句只在句末加问号,而英语中疑问句就不仅要在句末加问号,还要使用助动词、疑问词等。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要让学生逐步形成英汉语言表达差别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就会少出现或者没有Chinglish的现象了,而翻译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就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适当增加翻译技巧的教学。
英语教学中适当增加翻译技巧的涉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我曾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适当加入翻译技巧的讲解,并让学生就此反复练习,发现学生就类似内容的翻译,有了不小的改善。以“被动结构的翻译”为例,学生在翻译英语被动结构时,认为只有把汉语“被”字翻译出来才能体现原文的意思,于是在翻译“He was considered quite qualified for the job.”时,很多学生将之翻译成:“他被认为很适合做这项工作。”其实英语被动语态的句子译成汉语时有些可译成汉语的带“被”、“给”、“受”等被动句,但很多情况下,都可译成汉语的主动句。所以,这个译文从语法结构上看没有错,但从语义角度看,这种译法有点生搬硬套汉语的被动结构。如果在译句中增译“人们”、“有人”、“大家”、“我们”等泛指性主语,将译句变为主动句“大家都认为他很适合这项工作。”就更贴切了。像这样的被动句除了增译泛指性主语外,有时也将之译成汉语里的宾语,等等。将这种技巧和方法给学生讲解后,再让他们反复练习翻译类似的句型,可以发现,学生的这类翻译有了不小改进。
3.夯实英汉语言基础,加强语言文化教学。
要掌握好一门外语,决非一日之功,非勤学苦练不可。英语学习也不例外。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多练,同时亦应重视他们的汉语的学习和修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汉语表达能力是提高翻译水平的关键。同样,在英译汉实践中,汉语素养的重要性亦不言而喻。另外,翻译是基于跨文化背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准确完整地重现出来的语言活动,它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影响翻译水平的因素不仅仅在于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的缺失,文化因素的干扰也十分明显。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往往知之甚少,其翻译主要还是文字到文字的对译,文化缺失常常导致错译或误译。因此,处理文化差异、跨越语言鸿沟就成了翻译教学的主要任务。由于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教学需将它们置于一个系统之中来认识,并且贯穿于整个教学中。虽然现在还没有讲授文化差异的专门课时,但文化的学习必须穿插在每一节课中,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礼俗规范等都可以作为文化渗透的内容,它们在翻译中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对教师来说,翻译教学就是一个从语言到文化到交际的教学实践过程,文化的融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使教师能够更加生动地释义文本内容,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对学生而言,它是一个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拓宽知识面和开阔文化视野,将知识逐步转化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发展过程。翻译教学要与文化教学同步,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在结构和文化上的异同,并将这些差异放置在一定的语境下讨论,产生真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敏感,使译文最大可能地符合原文的风格和意境。
4.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改进翻译教学的方法。
试论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 试论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 试论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 来源
搞好翻译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和课堂组织能力。一般来说,教师在大学里都学过翻译课,但毕业后却没有实践或缺乏实践。这使得很多教师理论基础薄弱,授课时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与此同时,教师一方面受限于班级大、学生多,课堂活动不易组织操作,另一方面又迫于科研任务重,授课时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修或自修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能力。所以教师自身也不够重视,对翻译技巧的讲授缺乏整体的规划,常常是有时间就讲,没时间就不讲,随意性很强,讲解时也是只言片语,缺乏系统性,至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翻译训练就更少了。为此,教师要确立“把翻译作为语言基本技能来教”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精读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活动材料,把翻译理论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融入到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另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改进翻译教学方法。在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讲解太多,很少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即使上讲评课,也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争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和时间不多。教师的动机固然是良好的,力图讲明道理,但客观上却忽视了翻译活动实践性较强的这一特点。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变“满堂灌”为精讲多练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改进措施。为了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参与机会,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较大幅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批评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个有益补充。所谓“批评法”,就是在翻译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让学生完成翻译练习后继而对译文进行自我或相互间的评价和修改,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水平,培养其应变、创造及译文鉴赏能力。“批评法”的实际操作方法简述如下: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在详解示一种翻译方法或技巧后,根据所讲内容给学生布置事先选定的翻译练习,练习完成后,各小组讨论每个成员的译文,取其精华,向老师递交一份小组成员共同认可的译文;老师检查完每个小组的译文后,再对其分别加以评价,指出译文中的优点和不妥之处;最后老师把自己的参考译文提供给学生,并鼓励大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不妥之处,如果时间允许,可继续进行讨论。在讲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师生共同探讨某种译法与语言课上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是截然不同的。教师在讲解译文时要以肯定为主,对语言能力取得进步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5.运用现代各种科技媒体手段,优化翻译教学。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网络媒体在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翻译教学也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一方面,语料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给翻译教学带来了挑战和变化,主要表现在翻译观念的转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翻译课件的开发和教室网络环境的建设等方面。另一方面,教师设计课堂时要注意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演练,并指导和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便利。网络上有大量的翻译素材,教师可以推荐学生一些较好的翻译网站,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拓展知识面。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各种信息资源丰富,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寻找翻译所需的各种相关材料和背景知识,帮助其进行翻译实践,同时鼓励学生将各自搜索到的有典型代表性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交流,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高学习效率。
五、结语
翻译技能是语言基本功之一,也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英语教师能够将翻译技能的培养作为其授课内容的有机环节,将翻译教学有机地融入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全面地培养学生英语的五项基本技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真正使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英语教学应加强对翻译教学的重视,使教师改变传统的观念,从教学方法入手,敢于创新,利用翻译教学强大的辅导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另外,翻译教学的真正开展还需要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师培训、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出一系列调整。如果在指导思想上注意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并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科学地予以体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语言技能无疑将会逐步得到提高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春
- “慢性子”班长
- 过年的一件事
- 《亡羊补牢》之现代篇
- 一次催我上进的表扬
- 放风筝
- 我和你
- 艰苦的胜利
- 生活中的“假文盲”
- 失败,我想对你说
- 冬
- 雪
- 课间十分钟
- 我爱小草
- 我们的2008
- 高一主任计划
- 预备班班主任计划
- 六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 2009年小学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
- 高三班主任工作计划
- 高一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 小学四年级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 2009年下期高一班主任工作计划
- 职教中心工作总结
- 2009年初中班主任工作计划
- 歌咏比赛活动方案及活动总结
- 2009年小学班主任工作计划
- 高中二年级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 教育教学总结
- 一年级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 债务人处罚的历史性考察(6)刑法论文(1)
- 体育文化 视觉文化 视觉体育文化
- 2013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状况(9)刑法论文
- 发生在中秋前夕的乌龙血案
- 2013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状况(13)刑法论文
- 中国医生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初探
- 端午节挂蛋兜的来历
-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例
- 债务人处罚的历史性考察(4)刑法论文(1)
-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传统教育模式探讨
- 非常事件中的权力策略
- 端午节的手工活
- 夜凉中秋
- 闽中秋思
- 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2
- 《桃花心木》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 《匆匆》教学设计5
- 《桃花心木》说课设计2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4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1
- 《匆匆》教学设计4
- 《桃花心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 《桃花心木》说课设计
- 《匆匆》教学设计6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3
- 《匆匆》教学设计7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5
- 《桃花心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桃花心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