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二度开发资源 让品德课堂更精彩

二度开发资源 让品德课堂更精彩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29

二度开发资源 让品德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二度开发

文本资源 乡土资源 生活资源 生成资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68-02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为教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本地区、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活用文本资源,优化品德课堂

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但部分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离得较远。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使课本上的图画和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例如,在《交通使山区变了样》(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四年级下册)中,教材呈现了路修好以后给人们带来诸多方便。然而,现在的城市小学生大多出门就坐车,这与没有公路、不通汽车的情形相去甚远。因此,教学本课时,笔者在课前做好一些铺垫工作,指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上网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了解到:过去,“开门就见山,出门靠爬山”,没有公路,人们的生活物资靠肩挑手扛搬进家,山上的木头、毛竹只能当柴火烧,小薯、莴苣等农副产品只能自给自足;现在,公路修到家门口,山里的煤炭、毛竹资源,地里的蔬菜、农副产品运往全国各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家家户户盖起了砖瓦房,实现了电气化;目前,人们如火如荼地建设美丽乡村,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笔者播放课件“山区交通的昨天与今天”,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经过前后对比,学生真正体会到“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这样教学,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实了教材,让品德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二、挖掘乡土资源,盘活品德课堂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大,教材中某些内容可能不适应当地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当地、当时的社会生活实际,适当调整教材,围绕主题目标来开发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更具地方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例如,在《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四年级下册)中,教材呈现了西部地区主题图。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本地资源,更好地突出当地元素,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减、替换。教学本课前,笔者组织开展“寻名人。家乡美”调查走访活动,将全班分成3组(追溯历史组、寻访名人组、饱览名胜组),让学生搜集有关的家乡资料,充实课程资源。追溯历史组介绍了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桃源洞悬壁上题写的“桃源洞口”4个大字、当地人氏陈源湛(曾任明代广东和平知县),讲述了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苏维埃三烈士”的故事,展示了现存土地革命时期的战斗遗址和红军标语的照片。寻访名人组讲述了全国孝亲敬老模范、2010年度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省优秀共产党员李玉仙独自一人31年为400多位老人尽孝,先后为60位孤寡老人送终的感人事迹。饱览名胜组介绍了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的“双塔”(步云塔、仰山塔)、国家湿地公园九龙湖、水库大坝溢流的壮丽景象……在课堂上,全班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课堂精彩纷呈。

三、巧用生活资源,激活品德课堂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设置了丰富的学习主题,编者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学生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及学生的感受入手,提供一些反映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图片、话题和范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丰富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体验。教师应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从而激活品德课堂。

例如,教学《诚信是金》(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上册)时,在学生相互交流“怎样做一个诚实的人”“诚实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后,笔者出示案例并组织学生讨论:“学校督导队员钱芳在一次卫生检查中发现本班的卫生不合格,但她觉得这是自己的班级,就没有扣分。她可以这样做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在座位上争论起来。“正方”的观点是:“要扣!扣了,同学们才会吸取教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督导队员也不能以权谋私!”“反方”的观点是:“不能扣!老师和同学信任钱芳才让她代表班级去检查,如果扣分了,班里的流动红旗就没了。”通过激烈的辩论,最后形成一致的观点:“要扣分,然后钱芳再带着大家把教室打扫干净。”在此过程中,全班学生调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自我教育。在辩论中,思想火花在碰撞,学生对不诚信行为进行了批判,其道德价值观得到了提升。这样的教学,体现了由认知到内化,又由内化到行为观形成的德育规律。

四、捕捉生成资源,成就品德课堂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灵光一闪”的生成性资源作为教学的内容,使之延伸出新的信息,让品德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例如,教学《包装袋上学问多》(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四年级上册),笔者在引导学生达成课前预设的“知道去超市买食品要注意看包装袋保质期,还要看有无厂家名称和厂址,如果买来的食品有问题,应凭小票去超市退换”这个知识技能目标时,从教室的某处传来一个学生轻轻的议论声:“把买来的过期食品送给别人。”声音虽小,但引起了笔者的关注,笔者马上让其他学生停止了讨论,问这个学生:“把过期的食品送人,这样行吗?”然后,组织同学们对此进行讨论。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行,别人吃了过期的东西会生病的”“应凭小票到超市去退货”。笔者最后总结:“对呀!买的东西如果质量有问题,我们可以凭小票到超市退换。而不是自已不吃,就送给别人,这样做不讲道德。”当学生在交流中出现错误的信息时,由于笔者敏锐地捕捉到“把过期食品送给别人”这一生成资源,及时组织讨论,学生不仅明白了吃过期食品可能出现严重后果,掌握了消费者维权的途径,还在讨论的过程中接受了诚信教育,激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笔者认为,只要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依纲据本,开发和利用有效资源,品德与社会课堂一定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开国大典》观后感
我爱看的革命影视作品3
《开国大典》观后感
《开国大典》观后感
《精彩的篮球赛》
《“女孩节”联欢会》
《开国大典》观后感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开国大典》观后感(6)
春天的校园
《开国大典》观后感(8)
中秋赏月晚会
《开国大典》观后感
《雪孩子》故事梗概
我喜欢的革命影视作品4
管理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
钢筋混凝土楼面裂缝防治措施
土建专业知识及技巧(新手推荐)
防腐木屋的特点
钢筋锚固值细节解析
混凝土裂缝成因与控制
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平面设计师资格证需要考什么?
现代城市规划知识点
浅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采用网络计划技术的发展分析
在Auto CAD下如何能提高绘图速度
CAD画施工图的心得
现浇楼板板角裂缝的分析及预防
献给所有的设计师
室内设计怎样体现文化
《小鹿的玫瑰花》同步写作训练素材
《小鹿的玫瑰花》同步写作范文
《小鹿的玫瑰花》随堂练习-----巩固篇
《小鹿的玫瑰花》之老师语录
《笋芽儿》教案一
《戏答元珍》
《小鹿的玫瑰花》习作指导
《小鹿的玫瑰花》教案二
《一粒种子》
《小鹿的玫瑰花》 重点字词梳理
《笋芽儿》考点练兵之量词
《笋芽儿》教学目标
《小鹿的玫瑰花》重难点分析
《小鹿的玫瑰花》教案一
《小鹿的玫瑰花》随堂练习-----提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