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应用中的改进和提升
翻新时间:2023-05-25
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应用中的改进和提升
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应用中的改进和提升
哲学家法朗士曾说:“假如我死后百年,要想了解未来,我会直接挑选一本好的时装杂志看看我身后一个世纪妇女的着装。”由此可见,服装不仅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特征,更是一种文化、艺术、风俗、法制、政治、经济、生产技术的载体。中华民族素有衣冠王国的美称,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赋予了传统文化深厚的人文气息和广阔的再创造空间,是现代服装设计师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审美价值,分析当前服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误区,探讨在新时代下改进提升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应用中的方法途径。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富有中国气派、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中国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传统审美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了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和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对文化的本质特征进行了高度艺术化的概括。 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时,往往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多不重“写实”重“传神”,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若拙”的浪漫飘逸境界。它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它是绘形的,又是入神的:它是确定的,又是未定的。作品的意趣具有多义性的审美效果。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天人合一”的境界尤其偏爱,这也使得在服装设计中往往会注重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之美,注重追求人与社会和谐之美。中国传统文化真正揭示出了审美活动的纯粹性、自由性、创造性,真正把审美活动与自由之为自由式完全等同起来。美与艺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既可以是写实的,又可以是虚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美学最为核心的范畴就是一种极其精致、细腻、丰富、空灵的精神体验[1][2]。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审美价值 服装行业是一个时代性、时尚性很强的行业,当今社会已不是传统美学规则一统天下的时代。传统文化元素源于生活,源于传统,有着纯朴的艺术样式,在现代社会显示出其特有的生命力[3]。 1.社会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崇尚的都是平和、重德的生活方式,对本土文化的认可度远高于对外来文化的认同。传统文化通过视觉传达,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从而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 2.人文价值。 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品涵盖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中国人而言,这种意蕴是特定的,受众对这些形象的熟悉与接受,不是任何一样东西可代替的,而其中传达的信息与内容可让受众马上心领神会,达到设计的最终目的。 3.艺术价值。 对于一个好的设计而言,创意永远是不可规避的要义。在设计中,要以宁静的心态吸收借鉴传统文化,并力求体现传统文化中永恒的精神实质与情感。 三、当前国内服装设计存在的传统文化应用误区 随着国内服装品牌的不断成长,在近30年的探索中,整体已进入竞争阶段。目前,国内服装虽有个别具有文化感,稳定风格和设计创意的品牌,但凤毛麟角,更多的设计还处在模仿或在模仿的再创造过程中,市场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由于涉及服装的赢利,模仿就变成了不仅对国际品牌的模仿,也对国内品牌进行模仿[4]。这严重影响了对服装设计文化感的开拓,具体到对传统文化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简单模仿,设计缺乏个性。 抛弃传统,盲目跟风,使设计缺乏个性。跟风和模仿在我国设计界已持续多年,今天,仍有不少设计师抛弃甚至排斥自己的传统文化,热衷于对西方形式的模仿和克隆。在模仿和跟风中,由于缺乏对国外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借鉴和具体分析,其设计的产品只是形式上的相似,缺乏必要的文化内涵。单纯地模仿,自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2.故步自封,设计缺乏创意。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原则是继承传统,继承前人的艺术创新精神,而不是简单地复古。继承传统的正确态度是不断丰富,并推陈出新,使传统与现代更加整合,从而创造出个性、有文化内涵的新风格服装。然而,我国一些设计师在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简单拿来、机械复古,使得以我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 服装设计缺乏新意,得不到世界的认可。 3.形而上学,设计缺乏市场。 一些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忽视了衣与人的物质因素和服装的功效性,单纯走为传统而传统的艺术化这路,旨在追求孤芳自赏式的艺术化设计,使其设计的产品失去消费市场。因此,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引入传统文化时需要有明确设计定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成新的设计文化的同时,要满足消费需求,不能简单地走为传统而传统的形而上学之路。 四、运用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服装设计的创新思路 现代服装设计必须关注工艺技巧背后的传统文化,深入精髓,把泱泱华夏五千年的人文化气息真正融会并进行创意表现。时尚不等于浮躁和喧嚣,虽然服装设计一直在流行的最前沿,但要在很深的沉潜中滋养、陶冶,要用最少的话,表达最丰富的思想[5][6]。 1.对传统文化精粹的汲取。 今天的设计是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化统一体延续的一部分。没有积淀的设计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把传统和现实联系起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现代设计,这正是拥有灿烂服饰文化历史的中国所迫切需要的。从世界角度讲,国际学者认为21世纪流行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国际时尚界流行“中国风”不是偶然的,如果我们对自家的宝藏弃之不顾,反倒去崇洋,岂不是舍本逐末。当然,传统不仅仅是我国的,要想具有世界性胸怀,西方、东方的传统都包括。 但汲取传统并不是生吞活剥,简单地对形式元素进行机械拼凑,也不是单纯地肢解、截取,而吸收传统中的精粹,以当今的视角进行创造和再创造。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力、创造力,才能获得成功,也只有传统文化和丰厚底蕴的支撑才能给予设计师不竭的创造力和灵感源泉。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服装由于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密切性,有“第二皮肤”的称谓。服装设计其实是一种生活状态的设计,人们说艺术的重要功用是熏陶作用,服装也是如此。心灵状态决定了价值观,价值观又形成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服装虽以特质载体的面貌呈现,但它所传达出的信息是心灵的,用人为创造的环境与心灵对应,保持心灵的宁谧、空灵和纯净。美好生活是人人都向往的,但怎样才算是美好?看法各有不同。让心灵从容、安宁、充实和自在,让心灵回归家园,在简洁和纯净中,给时间和空间都留出更多的余暇,让心灵在和缓的光芒中得到休憩、温润、修复和滋养,该是每个人都向往的。流行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好的,时尚界的奢侈、浮躁、喧嚣和轻佻并不应追逐,过有意味的生活,过雅致而舒适的生活,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3.推动个性化的传统文化设计表达。 个性化既是针对国际服装流行主流设计而言,又是针对国内的简单将一些文化符号叠加的做法。当前服装市场繁华、奢侈、混乱、残缺、异端,这并不一定适合国情;全球化的浮躁、轻佻、喧嚣和焦虑,并不应为我们所吸收。作为人类的“第二皮肤”,服装体现了生活态度、生活状态和心灵呈现,东西方文化观有巨大的不同,带来价值观与行为走向也一定相异,我国传统文化表现出的自然、简约、宁静和从容,应该是人类内心需求的永恒主题,只是形式表达的方式东西不同罢了,我们呈现给人类的将是东方的典雅、温暖与慰藉。所谓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某一文化独特的视角和规则,只有在新时代下,和而不同,敢于坚持自己,坚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才能收获真正的成功。 我们要学会从历史的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为今用”的今天,必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批判性地吸收与借鉴。要创造优秀的现代服装设计文化,就必须在不丧失民族个性的前提下,敢于对传统采取扬弃的态度,即敢于否定过去。继承传统的正确态度是不断地丰富它、发展它、超越它,不断推陈出新,使传统与现代更加融合,从而更好地把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加以运用。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破案记
- 我和奥运福娃
- 小学生写,怎么才不会跑题
- 迎迎我爱你
- 长征简介
- 找春天
- 爱鸟,就让它自由
- 我是奥运奥运的小导游
- 我心中的奥运
- 和害怕说再见
- 如何让学校的操场更整洁
- 福娃贝贝
- 如何应对考场
- 第一次体验完全版QQ堂
- 流水账与捡到一亿元
-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总结
- 乡镇2009年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 审计室年度工作总结
- 2009年导游服务管理中心工作总结
- 小学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2009年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工作总结
- 市城建监察大队工作总结
- 区企业养老保险中心2009年工作总结
- 城管2009年工作总结
- 机要室工作总结
- 2009年度县中学教导处工作总结
- 2009年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队总结
- 街道团工委工作总结
- 县人事局双拥工作总结
- 2009年度镇创建消费放心城市工作总结
- 卢见曾与汉学的崛起
-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西汉中后期的思想学术特点
- 绚丽之美与儒家美学观的内在矛盾
- 范仲淹与宋代儒学的复兴
-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10)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石田梅岩的经济思想与儒学
- 论“依法治国”的宪法效力
- 中华优秀传统与廉政文化
- 论“依法治国”的宪法效力
- 何为儒家之道(一)
- 武术套路运动中劲力因素及相关运动训练问题
-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东亚国家司法改革的宪政基础与意义
- 《借生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 《借生日》教学设计1
- 《雪孩子》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 《借生日》教学设计14
- 《借生日》教学设计15
- 《雪孩子》教学设计11
- 《借生日》教学设计13
- 《借生日》教学设计10
- 《雪孩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借生日》教学设计11
- 《雪孩子》教学设计10
- 《雪孩子》教学建议
- 《借生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雪孩子》教学设计2
- 《雪孩子》教学设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