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民事举证责任分配制度

论民事举证责任分配制度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09

论民事举证责任分配制度

关键词: 举证责任的分配;盖然性说;举证责任的分配标准;立法完善 内容提要: 举证责任的分配是民事举证责任制度的核心问题,也是民事举证责任理论研究中最富有争议的问题。国内外理论界对民事举证责任的分配有多种学说。

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原则和对特别案件实行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补充原则以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和诚信原则,综合当事人的举证能力等因素来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原则。我国对民事举证责任的分配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

引言 民事举证责任的分配制度是民事证据规则的核心问题,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必须提供证据证明,否则将承担败诉后果。在这种情况下,举证责任的分配是否公正、科学,将直接影响到当事人诉讼的成败,也直接影响到当事人对我国诉讼制度的信任,从而影响到整个司法制度的威信。

举证责任的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不同法律要件事实的举证责任,在双方当事人之间预先进行分配,使原告对其中的一部分事实负举证责任,被告对另一部分事实负举证责任。从广义上讲,举证责任的分配既包括立法者在立法时对举证责任的分配,也包括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在当事人之间进行的举证责任分配。

民事诉讼不同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中作为证明活动主要对象的法律要件事实复杂多样,包括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等事实。原告是提起诉讼的一方,理应首先负担起举证责任,但如果将所有要件事实的举证责任都加诸原告,让原告承担全部举证责任,将势必会带来原告、被告诉讼地位的严重失衡问题。

因此,从公正和效率考虑,需要对举证责任的分配制度进行研究。举证责任的分配,关系到原告与被告在起诉和答辩时各需要主张哪些要件事实,以及在事实发生争议时应当由哪一方首先举证证明。

所以,在诉讼发生前,就必须从理论上寻找一定的标准,将举证责任按此标准分配给双方当事人。要在民事诉讼中公正科学地在当事人之间进行举证责任分配,需要立法者和法学学者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作出更加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一、国外关于举证责任分配的主要学说 如何合理地分配举证责任,既关系到法律的实体公正能否在诉讼中得到实现,又关系到能否构建一个富有效率的诉讼程序,这就使举证责任的分配成为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中具有高度理论和实务价值的问题,同时,它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自罗马法以来,它一直受各国学者和法官的关注,对它的研究从未中断。

持续不断的探究形成了各种分配举证责任的学说。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 一是待证事实分类说。

该说着眼于以事实本身的性质,即待证事实是否可能得到证明以及证明时的难易程度来分担举证责任。该说又分为消极事实说和外界事实说两种,前者认为主张积极事实(指主张事实存在,事实已发生)的当事人应负举证责任,而主张消极事实(指主张事实不存在,事实未发生)的当事人不负举证责任。

后者依事实能否通过人的五官从外部加以观察、把握,将待证事实分为外界事实和内界事实,认为外界事实易于证明,故主张的人应负举证责任,内界事实无法从外部直接感知,极难证明,故主张的人不负举证责任。 二是法规分类说。

该说着眼于实体法条文,从对实体法条文的分析中归纳出分配举证责任的原则。该说认为实体法条文中通常都有原则与例外规定,凡要求适用原则规定的人,仅应就原则规定要件事实的存在负举证责任,无须证明例外规定要件事实的不存在,例外规定要件事实由对方当事人主张并负举证责任。

三是法律要件分类说。该说是依据实体法规定的法律要件事实的不同类别分担举证责任。

该说着眼于事实与实体法的关系,以事实在实体法上引起的不同效果作为分担举证责任的标准。法律要件分类说又有多种学说,其中主流学说为罗森贝克的规范说和特别要件说。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德国的一些学者对居通说地位的法律要件分类说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学说,试图取代或者修正法律要件分类说。这些新学说是:

(1)危险领域说。该说依据待证事实属哪一方当事人控制的危险领域为标准,决定举证责任的分配,即当事人应当对其所能控制的危险领域中的事实负举证责任。

如在侵权赔偿诉讼中,损害原因、主观过错均属侵害人所能控制的危险领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一件小礼物
快乐的“五一”节
克和千克的对话
我的快乐小屋
夏天,我想……
啄木鸟是森林小卫士
溜冰
美丽的万安——我的家
母亲节
可爱的小外甥
猴子过河
我的妈妈
秋天的颜色
我的老师
北京现代化交通体系发展研究
社会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之关系
论歌唱运动的整体调控
从音乐美学的视野审视音乐教育的创造性价值
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创作特征探析
浅探歌唱发声中的对立与平衡
从新《音乐课程标准》谈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改革
幼儿钢琴教学常见的非技术性问题解析
浅析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谈民族男高音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道路交通现代化建设
浅谈江西省环境特点与公路建设环保对策
音乐在企业文化战略中运用的可行性初探
论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专业的联系与差异
信息高速公路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问题
《雷雨》教学设计十四
《雷雨》教学设计八
《雷雨》教学札记一
《雷雨》教学设计一
《雷雨》教学设计二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十五
《雷雨》教学设计片段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八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七(A/B案)
《雷雨》教学设计三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五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十一
《雷雨》教学札记二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