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简述“创新”内涵的三层拓展与社会意蕴

简述“创新”内涵的三层拓展与社会意蕴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28

简述“创新”内涵的三层拓展与社会意蕴

"

[论文关键词]创新 发展 改革 自主性

[论文摘要]“创新”一词从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引起重视到今天,其内涵实现了三次拓展:从西方经济学领域的“创新”到中国内涵的“科技创新”的第一层拓展,又从“科技创新”到社会其他领域“创新”的第二层拓展,以及从社会领域到日常生活领域的再拓展,体现了中国人对“创新”内涵的独特理解与社会意蕴。

一、“创新”内涵的三层拓展

(一)从西方经济学的“创新”到中国内涵的“科技创新”的第一次拓展。 我国关于“科技创新”的理解既有经济学“创新”的基本内涵,又包含着发明、创造、发现以及其他有利于“创新”的变革、进步等方面等含义。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发现;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突破,力争在基础科学上有所发现、在技术上有所发明,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创新要求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发明、创造与创新的共同点是新颖性、超常规性,但发明、创造不等于经济学意义的“创新”。从过程而言,发明、创造只是经济学意义“创新”的第一步。创新注重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关键在于商业化,因此并非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经济学意义的创新。发明既能形成创新的部分,又包括了那些因失败、失误或条件所限或其他各种原因而造成的难以或一时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非创新部分。美国研究开发的项目有80%不能转化为商业的产品。但这成千上万的专利无疑都是创造的产物,有些还可能是一些了不起的创造。但这些不能称为经济学意义上创新。从成果而言。创新成果只是发明、创造中的一部分。因为有的创新是创造与发明的利用,而有的创新有可能是对市场的发现与利用或组织形式的变动。同时。人的创造力是人的一种个性品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创新能力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是能产生积极的社会价值的能力。

中国内涵的“科技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与理论,即一般的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即经济学意义的技术创新的意思;三是其他的一些有利于实现创新的变革行为。

(二)从“科技创新”到社会各领域的“创新”的第二层面拓展。 从哲学的层面看,“发展”是辩证法的核心范畴,是与运动、变化相联系,与静止、倒退相对的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存在状态的表征。发展的本质是新陈代谢,是旧事物的灭亡与新事物的产生。而“创新”是与重复的实践方式相对应的,主要特点是新颖性、首创性。创新可以是量变,“它代表了一种量的积累”,也可以是部分质变或质变。从创新与发展的关系而言,创新是有利于促进发展的实践方式,是发展的直接动力。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更侧重于客观范畴;创新更强调人的主体性、主动性,是人的主动性促进发展、实现发展的实践过程。

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这里创新是手段,发展才是目标。创新是发展的前提,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求得发展,离开了创新,发展就很困难,甚至无法实现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人类的每一进步无不以创新为前提。从蒸汽机的发明,到计算机的不断更新换代,创新无一不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持续的创新结果就是发展,创新深化与细化了发展的概念。

“改革”也是与“创新”有着一定联系的重要范畴。在社会领域,尤其是体制方面,革命、改革与创新都具有一定关联性。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最终目标而言,革命、改革、创新都是为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从微观而言,革命、改革、创新的对象与程度不同;革命主要是指社会制度的质变,是对不合理的制度的变革;改革是对旧有的体制的改变,是对不完善的体制的改良与完善,而创新是以提高效率为目的,侧重于建立新的体制,可以是无中生有,也可是综合利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社会其他领域的中国式“创新”的内涵主要是:

第一,创新是指对原有实践超越的发展方式、变革方式,是各种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活动,超越性、新颖性是创新的第一特征。

第二,创新是因社会实践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一种主动性、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人,是人们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过程,人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创新是社会主体凭借理论和实践超常而首创地对事物旧质形态向新质形态转化并提升人类自身的社会活动。

第三,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普遍与必然规律,是社会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

(三)从社会各领域的“创新”到日常生活的“创新”的再拓展。

在日常生活领域,人们对“创新”含义的理解是模糊的、非理性的。对大多数使用“创新”这一词汇的人而言,是望文生义、不假思索的。“创新”就是创造新的事物,是指首创的、有价值的新变化,这构成了中国人通常意义上对“创新”的基本理解。

对“新”的内涵的不同理解,使创新的内涵有不确定性。“新”一般有三种解释:一是指时间意义上的“新”,指第一次的、刚发生的、没有用过的,是一种主观认定的低层次的“创新”;二是指地理意义上的新,指在某个地方、某一领域、某一行业属于第一次的“新”,也是通常意义上的“创新”;三是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新”,指在结构、功能、原理、性质、方法、过程等方面的第一次的、显著性的变化,如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发现、发明或创造的东西或概念,它们具有独创性和有用性,也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在生活形态上,这三种“创新”的内涵都同时存在,因此,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创新”就有多层次性、歧义性、宽泛性和模糊性。

二、“创新”内涵拓展的社会意蕴

从一个狭义的经济学的专门词汇到社会生活的日常用语。“创新”的概念具有极为宽泛的内涵,透视其拓展、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其社会意蕴。

首先,从政治与科技的关系来看,对“创新”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政治主体已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价值与政治的价值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认识到科学技术与政治生活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只有把科学技术摆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把握国家发展的命运;只有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并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只有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轨道,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越来越重视。

其次,从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在社会领域中对“创新”内涵的拓展。体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和科技思维方式在社会领域的主导作用。在人类发展史上进化、细胞、系统等概念在社会领域的引入都曾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等带来了很大的变革,“创新”提升为社会规律层面的认知。也可以说是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式对社会领域的重要启示与贡献,进一步体现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方式的普遍性。 "

第三。从狭义的“创新”到中国较为宽泛的“创新”的内涵的拓展,体现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把“科技创新”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发展变化都作为“创新”的要素,有利于调动激发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对于一个急于利用知识经济发展的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国家来说是必须的。“创新”已如同发展、唯物等概念一样成为人民大众普遍接受的观念,甚至成为当代世界观的重要内涵,说明首创、求变已成为现代人的普遍思维方式。

第四,从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而言,“创新”内涵的拓展与被认可,凸显了人的主体性的极端重要性。创新是人主体性活动,因此,不论是体制创新、文化创新还是理论创新,都需要人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创新也意味着对个性、求异性的高度认同,对一贯求稳厌变,注重共性的社会而言,意味着价值观念的变革,意味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意味着社会人才评价体系的变革。

第五,从创新的概念与内涵的界定方式来看,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中国人对“创新”的认同受领导人讲话或政府文件的影响,缺乏支持其概念的理论基础、学科支撑和分析论证,有很强的非理性。由于科学与政治是有不同的价值趋向的,“科学家更多的关注事实判断,政治家更多的关注价值判断”,如人们对创新的认识不能从宏观意义层面深入微观机制层面,创新很难成为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也许只会成为以一个流行的政治词汇,在流行一段之后,会很快失去生命力,被新的词汇所代替。

第六,在对“创新”拓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传统思维方式的误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建国以后又较长时间实行计划经济,市场意识、商业意识比较薄弱。历史上一贯重发明、轻商业利用,导致中国虽有四大发明,却只是用于非生产的用途,只是在西方的不断创新下,才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进步的物质力量。在“科技创新”中把发明、创造与创新混为一谈,使很多人不能理解“创新”的真正本质。在科学研究上,还存在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与市场化的现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重视创造性能力但却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的现象。

第七。在日常生活中对“创新”的非理性认识,也使“创新”泛化与庸俗化。人们往往把一切的变化看作“创新”,使创新的价值性与首创性失去意义。创新的泛化也为“伪创新”留下很大的空间,使一些人可以为了获得激励创新的资源的需要主观故意地把变化当作创新,导致鼓励与激励创新的资源被滥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要回家
看《猫的报恩》有感
有吸力的瓶子
我的心愿
看姥姥
叫不出名的玩具
我喜欢吃的水果
挤泡泡
吃美食
小老虎寻友记
看礼花
神奇的日全食
我家的吸尘器
楠溪江一日游
楠溪江一日游
2010-2011学年下学期学校校本培训计划
2011年度镇党校党员教育培训计划
2011年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
新任护士长培训计划
中学2011年校本培训工作计划
2011年学校本培训计划
学联新生干事培训活动计划
实验小学少先队小干部培训计划
2011年小学数学教研组业务培训计划
中学校本培训计划范例
校本培训工作计划范例
2011年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培训计划
2011年学校校本培训工作计划
2010-2011学年小学新教师见习期培训工作计划
小学班主任2011年培训计划
儒学与德育探微
公共物品、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教育
论现代学生工作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三结合”问题的新思考
对“新教材”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现代教学设计是新课程的要求,备课的革命
注重班主任工作中的“以德治班”的管理
教育,切不“可目中无人”
我国基础教育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中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及其政策含义
创新式德育在中学的探索
宋明理学的“本体—工夫”之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匆匆》教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案
《鲸》教案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
《再见了,亲人》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
《草船借箭》
《晏子使楚》
《太阳》一课的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狼牙山五壮士》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片断
《草船借箭》的人物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