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19
浅谈对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目前在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一种怪现象:几乎所有学校都开发了校本课程,都有情境分析、确定方案(目标与计划)、组织和实施、评价与改善等程序。还有的学校申请课题立项,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出校本课程,这个课题也就结题了,通过了上级教育部门的评审,得了奖。但是许多学校一个星期连一节校本课都不能保证,而且没有专职教师。平时不上校本课,只有在上级教育部门来检查时才应付一下。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开而不发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
1.现行的中考没有把校本课程作为考试内容,得不到学校的真正重视
中考制度就象一根指挥棒,中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现在初中毕业生考省一级重点中学竞争十分激烈,考上重点中学则意味着考上重点大学的希望很大。在这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评价标准是把升学率作为重中之重。对于一所初级中学来说,生源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升学率高,本施教区的学生不会流失,特别是优质生源不会流失,又可吸引施教区以外的优质生源到学校就读,为学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样学校既有充足而优质的生源,又有富裕的办学经费,顺利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中考不考的内容,学校只能放置在一边。
2.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的抵触情绪
许多学生家长认为:中考都不考校本课程,你学校要我孩子学习校本课程不是浪费时间吗?你学校只要把中考要考的内容教好了,我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就行了。面对学生家长的不合作态度和压力,学校只能全力以赴抓好应考内容的教学。
3.学生没有时间学
我对学生做过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作业太多,课程内容难度大。新课程改革后,有的课程难度加深了,例如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把原来的历史、地理、政治三科合在一起,知识点分散,容量大,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材难度大,学生对教材理解上所花费时间多,再加上作业多,学生也没有时间学。
4.教师没有精力
新课改后,课程种类多,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由于对新课程不熟悉,教师备课花费的时间长。有的教师既要教国家课程,又要教地方课程。还要教校本课程,而且经常变换不同版本的教材,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评职评先、奖金的发放,都与本人的中考成绩挂钩,教国师只能集中精力抓好学生的成绩。
针对目前许多初级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开而不发”的现象,我们应该立足实际,研究解决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一、加大中考制度改革的力度,把校本课程作为中考内容的一个部分
目前,中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之所以困难重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升学考试制度瓶颈的制约。校本课程是不同于传统国家课程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其评价、考核手段也都有自己的特点。而目前国家的升学考试制度并没有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的实施而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考试分数仍然是升高中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从而忽视其他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目前许多地区对校本课程评价只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内容,由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评价实施方案,学校具体操作。这种评价实际操作上随意性大,对校本课程开发起不到推动作用。因此,只有把校本课程作为中考的一个考试内容,各个学校才会重视起来,校本课程开发才会走上正轨。
第二、争取早日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
校本课程的设置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效益和人才素质的重要举措,其意义是深远而广泛的。它打破了传统的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格局,为学校办出个性特色注入了活力,拓宽了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阵地”,同时也为教师“一专多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但由于全国大部分地区高级中学的招生数量不足,只有通过统一考试选拔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只要有选拔性考试制度,学校存在应试教育的问题就很难解决,开发校本课程也就成为纸上谈兵。只有早日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初中生免试升人高中,初级中学不存在过重升学的压力,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学相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各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在目前中考制度没有很大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而对于教师,国家课程的正常教学任务已使他们不堪负重。因此应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或根据地方课程的内容,结合本校特点开发校本课程。这样,校本课程开发的难度小,阻力也小。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看双凤说抚州
- 寒假哪里去
- 小记者竞争十佳小交警
- 迎奥运
- 生命
- 文明奥运伴我行
- “三八”妇女节想起恩师
- 一件难忘的事
- 叶美在秋
- 我的奇思妙想
- 美丽的花园
- 未来大PK
- 春游
- 《“人不如狗”反映什么》读后感
- 想起了幼儿园
- 在佛门与文场之间
- 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的效应分析(1)
- 新融资优序理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启示
- 浅谈企业筹资风险产生的根源(1)
- 中国佛教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 文学论文:漫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
- 融资结构与企业控制权争夺(1)
- 浅析《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
- 语言顺应论下浅谈翻译文本的选择
- 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回顾与展望资料
- 谈表外融资的合理运用和正确监管(1)
-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
- 论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投融资机制(1)
- 论文学的形象本质资料
- 人性在中国文学中的流变
-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之二
- 《万年牢》教学设计
-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之三
-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 《太阳》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