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中国电影的意境美

论中国电影的意境美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20

论中国电影的意境美

论中国电影的意境美 论中国电影的意境美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

论中国电影的意境美

摘要:中国电影在发展历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古典文学作品意境的审美影响到了电影的意境审美。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冲淡、虚静、幽寒都是典型的审美范畴,中国电影作品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些审美观念和审美技巧构成了电影的画面,使得中国电影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电影的审美风格。

关键词:中国电影;意境美;传统文化

一、冲淡之美

在中国电影里,有镜头语言浓烈奔放的,如《红高粱》;有压抑沉重的如《风月 》,但冲淡远阔的镜头更是屡见不鲜。在中国传统的审美里,冲淡是一种更高级的美学形态,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梅圣俞诗:“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苏东坡也说:“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那些激烈的表达方式因为用力过猛而常被归于下品。美学思想家李泽厚对“冲淡之美”也有过这样的见解:“正如司空图《诗品》中虽首列‘雄浑’,但客观趋向却更倾心于‘冲淡’、‘含蓄’之类一样·····是当时整个文艺思潮的反应。《画论》中把‘逸品’置于‘神品’之上,大捧陶潜,理论上的讲神、趣、韵、味代替道、气、理、法,无不体现出这一点。”

以冲淡为美源于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在中国的道家思想和中国佛教的禅宗思想中阐释较多,进而影响到了文学批评思想。以平淡来评价文学作品的例子很多,如苏轼评柳宗元诗“寄至味于淡泊”;梅尧臣说“做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都以平淡为最高的审美境界。在平常岁月中,砍柴吃饭无非妙用,一花一叶皆有情韵。王维的《鸟鸣涧》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描绘了一幅静寂、冲淡的山夜图画。李泽厚认为:“它所追求的那种淡远心境和瞬刻永恒,经常假借大自然来使人感受或领悟。”这表现在电影画面中便是“一切镜语皆是情语。”冲淡的风格要求寄情于景,而这情是淡的,景是静的。看似寡味甚至无味,但其实其中有至味在,令观众回味无穷。那么,影片的冲淡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第一在于选景。所谓“景是创造电影意境之母体”,选取什么样的景物决定着作品应该具备的何种美学风格。笔者认为,为了体现冲淡美,一方面选景尚古尚自然,那些充满现代风格的景物距离冲淡境界很远,钢筋水泥和灯红酒绿营造的只能是一派喧哗和躁动;另一方面,要舍大求小,并非所有自然景物都具备淡味,大山大河呈现的就是恢弘和壮美。只有小桥流水、斜风细雨才是冲淡境界最钟情的景物。苏东坡曾做一个对联:“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极简淡的八个字,却包含着浓浓的禅味。这些平常不引人注意的小景色、小物件,经过创造者的点化,散发着耐人寻味的美,“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中国着名的美学着作《二十四诗品》中《冲淡》一品中对这种美学风格有着精湛的描绘:“饮之太和,独鹤与飞。尤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可见,其中没有惊天动地,没有江河翻腾,只有孤独的鹤影,惠风吹拂的青青子衿。然而就是由这些寻常元素绘就了一幅“淡不可收”的清雅画卷。这种美学风格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电影的画面风格。

《城南旧事》叙述的几个故事,都是关乎悲欢离合,关乎生离死别。就是这样人生中的大事件,却在古朴的北京胡同和四合院中波澜不惊的展开,使得影片弥漫着一种淡淡的伤感,轻轻的叹惋。正如该片导演吴贻弓所说的那样:“影片应该是一条缓缓的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早春二月》中的小桥流水,古镇小巷以及无边细雨都很好的衬托了影片清丽恬淡的整体风格。《暖》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怅惘,温情脉脉却无处可依的哀怨和影片中镜头所频繁呈现的摇曳的秋千、婆娑的树叶、如泣如诉的细雨是分不开的。有了这些景物,使得故事主人公的心境终于有所寄托,也使得本来很凄惨的命运、很伤痛的故事被导演讲述得不那么惨烈,反而有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之美。

第二,富于诗情画意的古典韵味的建筑有助于影片创造冲淡之美。我们看到,深谙其道的创作者会把镜头聚焦于中国的古城、古镇、古村。《城南旧事》里的北京胡同,《小城之春》里的江南古城,《边城》里的湘南古镇,《云水谣》中的云水谣古镇,这些影片的取景地都是作者煞费苦心选择的结果。这些传统的古韵建筑之所以最能体现诗情画意的素淡味道,与道禅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中国江南的乡村建筑大多是白墙黑瓦,看似单调,却在纯净质朴中蕴藏着无穷的灵气。白墙黑瓦在青山绿水之间,空茫而又幽深,单调却又意蕴无穷,正是,“白本非色,而色自生。”

中国的传统审美中,以黑白为主色调。《卧虎藏龙》全片的第一个镜头便是一幅徽州水乡的黑白世界的大全景,远处是青山,近处是绿水,青山绿水之间的是黑瓦白墙的乡镇。摄影师借助自然光效使得大面积的白墙泛出光泽,十分醒目。随之,主人公李慕白着长衫,牵红马,就在这黑白世界中疾疾走来 。影片一开场,便由镜头奠定了该片素淡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又非常恰当的对应了影片蕴含的庄禅思想。在《暖》中,镜头多次展现了白墙黑瓦的江西古村落,尤其是那条夹在两面高大斑驳的古墙之间的巷道,既体现出了拙朴的影像风格,又让人感到了一种幽深的命运感。

第三,远景镜头更有利于展现冲淡意境。王志敏认为:“自然景观的远景镜头本身就有一种使场面客观化作用,我们在看远景镜头时,我们的眼睛仍会根据自己的视觉距离要求而观察镜头中的内容,并非是近景镜头或者特写镜头那样迫使观众注意导演的态度,代替观众对镜头的解释。”因此远景镜头是导演间离观众的手段,是导演客观化表达的手段。从心理学来讲 ,摄影机和拍摄对象距离越远,观众在感情上的参与度会越小,就越会获得冷静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会令观众更客观,更淡然。影片《天使草原》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大全远景,画面的上方是大块大块的云朵,下方是绿油油的草原,在天高地阔之间,一辆牛车,渺小的可以忽略不计。随后,这个大全景又反复出现几次,这组镜头便奠定了整个影片的基调:平淡而悠远。所有的故事就在这片仙境般的天上草原发生,所有的感情都波澜不惊,静静流淌,而就在这看似平淡的叙事中,蒙古人那金子般的心灵却慢慢的征服了观众。中国大量的电影都喜欢以这种大全远景镜头开场,这与中国电影人内心向往淡逸悠远境界分不开的。

二、虚静之美

长镜头的理论和实践都肇始于西方,但似乎中国电影人更热衷于长镜头尤其是静态长镜头的运用。静态长镜头是相对于运动镜头和短镜头而言的,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摄像机固定不动,所拍摄的镜头达到一定长度,基本都超过30秒。静态长镜头除了体现信息,表达意味外,还能呈现独有的静默风格。“长镜头语言在功力深厚电影导演手中,甚至可以成为表达某些电影观念,以及阐发人文关怀和细微人生洞察的手段,成为带有诗意的风格抒情性表意手段。”因此静默不动的镜头,镜头内同样静默的空山、流水、落叶、微风,无不在营造着一个无比幽静的大千世界,而在这无限的静中却有潜流涌动,无以遏制的生命的激情便自然蕴含其中了。不论是侯孝贤的作品,还是贾樟柯的《站台》,蔡明亮的《爱情万岁》(片尾女主人公默默哭了6分钟之久的长镜头堪称经典),都体现了对这一拍摄手法的偏爱。

中国的优秀电影人是深谙动静之道的。张艺谋在他的着名的《<黄土地>摄影阐述》中写道:“为造成一种深沉、厚实的感觉,(摄像机)能不动尽量不动。通过镜头内部的有机调动,通过演员的运动,与不太运动的摄影机形成一个整体,造成既有层次,又有变化的视觉印象。电影是动的艺术,但电影摄影机未必只有“动”这一种手法。”在这段论述的结尾,张艺谋用简洁的语言总结道:“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我们在《黄土地》中感受到的影像风格,确实就像张艺谋在摄影阐述中追求的那样,“不求力的震撼,而求静的恬美”。尤其是表现黄土地和黄河的静态长镜头,静默肃穆,引人深思。

谈到中国台湾导演侯孝贤,有学者认为:“侯孝贤的电影美学是一种静观默察式的中国美学,是一种宁静致远中透视着忧思默想的中国古典美学,他努力在入世的现实生活中遁世,儒学的生活态度和道学的思考方式浸润着侯孝贤电影的试听表达。”在他的影片中,常常一场戏就一个镜头,摄像机一动不动,任由画中人自由行动而无动于衷,任由时间静静消逝而远远凝视。在侯孝贤的长镜头中,最明显的要算吃饭镜头。侯孝贤经常拍摄一家人坐在地铺上,一声不吭,默默吃饭。就是这样的平淡无奇的日常画面,往往都要拍摄三分钟以上,并多次出现,高度真实就像纪录片,洋溢着朴素的魅力,体现了创作者对客观时空的尊重。关于长镜头侯孝贤的御用编剧朱天文曾总结道:“长镜头的魅力,在于不必去破坏环境外观上的完整性,能够持续保持现实空间的原貌,赋予演员一种从容自如的生活节奏。而这些,乃是为了更接近于我们在现实世界里所看到的事物的样子。”

三、幽寒之美

在中国电影的影像世界里,还有一种令人惊异的美,那就是幽寒之美。这种美学在除了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里是罕见的。 寒雪、冷月、古寺、幽林、荒枝、野水,这些冷的意象在中国电影的镜头世界里比比皆是。清冷的景象、淡冷的色调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幽寒之美。

《早春二月》、《小城之春》、《可可西里》等影片都选择了冷色调,借以传达凄冷的意境。冷的美学观念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的艺术家们,不但诗家和画家喜欢以冷月、寒雪、深潭、荒山等冷淡意象为素材,电影创作者也热衷于构筑幽寒的影像世界。

中国电影人很好地利用了传统的审美方式,多以中国山水画的方式传达出冲淡、幽美的意境。选择幽寂的素材以配合观众的审美心理,特别是以动衬静的手法使用更为普遍。与西方火爆、动作类的电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统的中国电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更关注人物活动的细微场景,借以传达人物内心活动。再配以冷光源和冷色调,表达淡淡的情愫和内敛的情感体验,与中国人情感含蓄的表达及审美心理相一致。

参考文献: [2]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罗艺军.20世纪中国电影理 论中国电影的意境美 论中国电影的意境美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

论中国电影的意境美

论文选[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4]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家乡
一件难忘的事
我听见地球妈妈在哭泣
日记
桂花的味道
我是能干的小饲养员
书房
象棋大战
可爱的校园
春天
我家的蚊子真热情
秋天
最美丽的季节
红领巾你在哪里
小学二年级美术教学计划
可可西里中学2007年教学工作计划
“十一”旅游黄金周工作总结 (五)
建立学习型防空机关总结
小学六年级美术教学计划
乡人武部年度工作总结
五、六年级信息技术计划
英语教研组集体备课计划
教师节晚会主持词
小学三年级美术教学计划
大鹏中学2007年教学学工作计划
小学五年级美术教学计划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小学四年级美术教学计划
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示例1)
对于紫砂茗壶钮饰审美意蕴诌议
浅谈关于完善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思考(1)论文
浅谈审查起诉中讯问制度的反思与重构(1)论文
论司法鉴定法的体系结构与框架安排(1)论文
语文教学过程中“突破口”研究
试论WTO协定对我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影响(1)论文
论中国传统园林要素特点
试论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的运用
论非营利组织的治理问题研究
分析“中西合璧”要用中国文化底蕴作为自己的根基
论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现代价值(1)论文
浅谈两大法系检察制度的差异及原因(1)论文
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营销及策略
浅谈美国中的的雇主责任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1)论文
美声方法常见的错误发声和解决指南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
《赵州桥》教学设计之四
《观潮》教学设计之四
《观潮》教学设计之三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观潮》教学设计之一
《充气雨衣》教案
《赵州桥》教学设计之二
《赵州桥》练习设计之一
《雷雨》教案
《观潮》教学设计之二
《四个太阳》教案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