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3
生态视角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思考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意见》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强调了社会及生态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社会发展要从单一追求“GDP”增长转向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全面协调。对于小城镇来说,以往的城镇建设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对社会、生态的考虑不多,造成了很多问题。反思“唯GDP”,以生态视角重新审视小城镇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全新思考道路体系,构建生态的城镇结构
在“大城市就是小城镇未来”的思想模式下,小城镇的建设不可避免的仿效大城市。“广场求大、街道求宽、建筑求高、风格求洋、速度求快”,这种建设的结果打乱了小城镇传统的空间肌理,建设或者纷繁复杂,或者整齐单调,反而丧失了个性的城镇形态与生活精神,丧失了形成独特个性优势的机会。
河南省小城镇镇区大多是从农村聚落发展而来,传统街道尺度较小,对于城市景观的过分追求容易丧失小城镇本来的地方特色。街道作为最主要公共活动空间,承担着众多功能,自然不能只考虑交通性。
首先,从体现小城镇的生态考虑,采用“窄路密网”的道路构架是合适的。因为缩小道路宽度,增加路网密度是解决镇区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小城镇没有大中城市的规模,不需要宽阔的快速路进行远距离沟通。镇区内部的功能分区也较为简单,生活节奏缓慢,不会产生大量的快速交通。以道路通行速度作为路网设置标准是不合适的。并且,西方城市的实践证明,在道路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窄路密网”拥有更高的交通效率。如巴萨罗纳的路网被认为是欧洲规划最成功的范例,道路间距最大只有130米。其次,“以人为本”的小城镇结构,必定是采用非机动车为主的道路系统。从小城镇的规模大小,空间尺度,就业方式来说,非机动交通是能够满足需求的。从保护环境,降低能耗,促进社会安全和谐方面来说,应该鼓励非机动交通。最后,对于道路结构,应当弱化道路分级,重视道路功能。小城镇的道路系统不象城市那样复杂,却是各种社会活动发生的空间。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与道路的功能密切联系。“马路经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通过设计步行街来解决。“前院需求”可以促进居民交往,通过忧化建筑设计和加强街道管理来解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包饺子
- 滑旱冰
- 水盆中的月亮
- 森林奥运会
- 节约用水
- 小白兔
- 我的奶奶
- 龙兄弟
- 我
- 下雨了
- 秋天
- 小兔子
- 玫瑰蝴蝶
- 送给幼儿园老师的诗
- 企鹅
- 论不真正连带债务.(1)论文
- 民主与自由——从理念的分析谈中国民主建构
- 寻找新的市民生存形态--论池莉作品的转向
- 论民事抗诉制度的程序法定位(1)论文
- 论未成年人受侵害的过失相抵(1)论文
- 试论唐代佛教寺院壁画的历史分期
- 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
- 谁才是有权者?-北大医院非法行医案析(1)论文
- 试论图书馆信息传播中的知识产权(1)论文
- 政府的规模与范围(下)
- 孙中山与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
-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
- 从音乐立场看「敬拜赞美」
- 中国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开端与挫败
- 我国民事诉讼上诉审制度之检讨与重构(1)论文
-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二
- 《画》教学设计9
- 《画》教学设计1
- 《画》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设计之三
- 《画》教学设计10
- 《四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 《小壁虎借尾巴》讲读教案设计
- 《画》教学建议
- 《画》教学设计2
-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三
- 《四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设计之二
- 《画》说课设计
-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