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谈英语中的歧义类型
论文关键词: 歧义类型 语法歧义 词汇歧义 语音歧义
论文摘要: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歧义现象。歧义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本文试从语法、词汇和语音三个方面对英语中的歧义类型作一浅析。
在英语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模棱两可的句子,即一句话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歧义”。歧义的产生有多种情况,本文试从语法、词汇和语音的层面对英语中的歧义类型作一简要的归纳和分析。
1.语法歧义(Grammatical Ambiguity)
Paul Robert在《英语句子结构》(English Sentence Structure)一书中指出:“据多数情况来看,歧义的产生并非故意的。它是由运用句子结构时的疏忽造成的,以致没有能够将可以使意义清晰的标记包罗到句子中去。(周立人,1997∶6)”于是忽视使用表明句子结构的句法代号就引起了语法歧义。伍谦光(1995∶199)认为:“‘语法歧义’是指由于对句子中的句法结构有不同理解而产生的歧义。”语法歧义最常见,也最复杂。下面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类例:
1.1词性
一个句子往往由于无法确定某个词的词性而变得无法理解。
(1)College demands change. 1.2名词(修饰语)+名词
(2)an English teacher 1.2.2-ing+名词
(3)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1.3带有’s的名词所有格
(4)This is his teacher’s book. 1.4不定式动词短语
(5)The tiger is too small to kill. 1.5“及物动词+宾语”结构
(6)I found Jim an experienced teacher. 1.6并列连词and
(7)Tom and Lucy are married. 1.7悬挂式否定词not
(8)His object is not to eat. 1.8悬挂式代词
(9)The man informed his brother that he should lose weight. 1.9悬挂式状语修饰成分
(10)The people who saw the play frequently praised it. 1.10悬挂式定语修饰成分
(11)Lily likes the vase on the table which she bought yesterday.
2.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
伍谦光(1995∶199)指出:“‘词汇歧义’是指由于对句子中某一个词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歧义。”
2.1因“一词多义”(Polysemy)引起的歧义
Robert.A.Hall指出“人们在各种不同场合赋予一个词以各种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自然也就是这个词的真正涵义”(周立人,1997∶4)。由此可见,一个词的词义往往是多义的。侯国金(1998∶66)说:“一个词若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便是‘多义词’。”因此,用多义词造句就可能产生歧义。当然,只要我们把多义词放到一定的语境里,一般可以避免歧义。不过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个多义词的两个不同意义在句子中都讲得通,这样,句子就产生了歧义。下面是一些实例:
2.1.1名词
(12)Mr.Smith gave me a ring yesterday.
句子中的ring可理解为“戒指”,也可理解为“打电话”。
(13)He painted a tree.
此句中的painted可作“涂上油漆”解,也可作“用颜料画”解。
2.1.3形容词
(14)It is hard.
句中的hard可作“艰难的”解,又可作“坚硬的”解。
2.1.4副词
(15)The man was walking backwards.
句中的backwards可作“向后”解,又可作“背朝后”解。
2.1.5介词
(16)The vase is on the television.
此句中的on,可作“在……之上”解,也可作“上了屏幕”解。
2.1.6连词
(17)Oil the machine in case it gets rusty.
句中的in case可解释为“以防”,也可解释为“如果”或“当……时候(尤其在美国英语中)”。
2.1.7代词
(18)You should be quiet.
句中的You可以是主格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也可以是不定人称代词,泛指“任何人”。
2.1.8数词
(19)She is a mother of sixteen.
句中的基数词sixteen既可作“十六岁”解,又可作“十六个孩子”解。
2.1.9冠词
(20)It can be moved by a child.
句中的不定冠词a既有数量的概念,即“one”的意义,也有种类的概念,即指孩子,而不是大人或其它什么东西。
2.2因“完全同形同音异义词”(Perfect homonyms)引起的歧义
完全同形同音异义中的B类由于读音、拼写和词性都相同,所以易引起歧义。下面是一些实例:
(21)a.John drove to the bank.
b.He was attracted by the ball.
c.The tourists passed the port at midnight.
3.语音歧义(Phonological Ambiguity)
(22)“面包是怎么做的?”
“这我知道!”阿丽丝热心地叫道。
“准备一些面粉(flour)——”
“到哪儿去采花(flower)?”白女王问道,“花园里还是树篱上?”
“咦,面粉不是采(picked)来的,”阿丽丝解释道,
“它是磨(ground)出来的——”
“那要多少英亩土地(ground)呢?”白女王又问道。
——刘易士·卡罗尔《阿丽丝漫游奇境记》
上面这一段文字因为运用了语音歧义,造成了很好的幽默效果。首先flour与flower是同音异义词,因此白女王把面粉flour理解成了花粉flower。其次阿丽丝用的ground是动词grind(磨碎、碾碎)的过去分词,而白女王把ground理解成了“土地”。这一组就是笔者认为的由意义不同、但某些语法形式相同的词(Homoforms)造成的语音歧义。
4.结论
许多研究中的歧义现象的学者都认为,我们说话和写文章都应力求“准确、简明、生动”,避免歧义。不过歧义也并不只有消极的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歧义同样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如在商业广告、宣传中,歧义都达到了很好的幽默诙谐的效果。本文从语法、词汇和语音的角度分析了中的歧义类型。当然,有些提法还有待商榷(比如因“完全同形同音异义词”引起的词汇歧义,由“意义不同、但某些语法形式相同的词”引起的语音歧义等),以便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Lyons,J.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Saeed,J.I.Semantics[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 Itd,1997. [4]侯国金.英语语言学精要回答与考试指南[M].武汉:中国大学出版社,1998.
[5]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林承璋.英语词汇学引论(修订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7]维多利亚·弗罗姆金,罗伯特·罗德曼.语言导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8]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9]周立人.英语歧义类例论析[J].国外教学,1997,
(1):1-7.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雨花点点
- 野象谷之旅
- 我爱四季
- 春韵
- 河
- 雨中的早晨
- 游魅力大理,圆蝴蝶之梦
- 科学的魅力
- 春天来了
- 小溪,我的快乐
- 春天
- 我们的学校
- 月亮
- 春之雾
- 有趣的实验
- 浅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
- 浅论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及对策
- 试析高校网络招生宣传
- 浅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 试论高校网络道德建设探微
- 浅谈教育信息化与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
- 浅析对加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 试论网络社会的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
- 关于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 浅议探索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方法与途径
- 关于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设计和途径选择
- 浅议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 浅论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 试论对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 试析大学生校园网络道德教育中的几对重要关系
-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设计
-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 《兰兰过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设计
-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 《兰兰过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设计
-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 《兰兰过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