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9
主体人格在生活德育中的实践与体验
"人格,即个人的心理面貌,个人的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主体人格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应重视他们人格的形成、完善、发展。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信息、文化、知识以及未来社会的挑战,他们该如何克服人格上的某些缺陷和适应社会呢?
一、体验:引导品德自省
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主要取决于道德体验,当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时,德育才是成功的。如果说德育效果不尽人意,那么,其主要原因是偏重了道德知识的掌握而缺少了真实的体验。如我校在举行“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师生动员大会”时,校领导只是三言两语地强调一下创建卫生城市的意义,然后播放一段录像:校路上,纸屑满地,同学们背着书包三五成群围着校路两边的小摊小贩;校园里,操场一角的几位男同学们你追我赶,把喝完的饮料瓶当足球踢,铃声一响,饮料瓶弃之不理;教室里,有几位“美容师”在给桌子“美容”呢!最后,校领导请同学们在班队会上就这段录像发表评论。班队会上,同学们讨论热烈,分析原因,寻找症结所在并发出《告全校同学书》《倡议书》。一段平常的录像,一个深刻的触动,一次真实的体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作为学校的一员,作为市区的一位小公民,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美化家园,义不容辞,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学生的体验是综合性的。例如,我们依托社区、劳动实践基地、“红领巾一条街”等校外教育阵地,开展“走进社区”、“我当售货员”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各种社会职业的作用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手拉手”、“红领巾献爱心”等活动,体验友情和爱心、体验小伙伴顽强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体验弱势群体生活的艰辛和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等等。真实的角色体验促进了角色认知,内化为角色意识,促进了道德自省,最终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二、实践:促进了解社会
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大背景,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关心。社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挖掘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地域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感受家乡的历史传统、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的日益强盛、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我校努力调动、充分发挥全社会方方面面参与小学生教育的积极性,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发挥社区的德育优势,成立了交替中队、居委会、军营、工厂企业等作为我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自主的展示平台,学校不仅与本省本市几所学校,开展“手拉手,共成长”联谊活动,还与海外“新加坡光华学校”建立“联谊共建”活动。2005年5月,我校组织部分师生到新加坡光华学校参观、学习。在联谊活动中,学生所表现的“自主、自信、自律、自强”的言行,得到新加坡光华学校师生的充分赞赏,体现了我校开展主体道德人格培养活动的实效性。组织五、六年级的同学到泉州、南安五中的劳动实践基地学习实践,回校后,学生们的变化,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学校教育几年不如走上社会几天”啊!
三、活动:培养主体人格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活动”,生活德育观倡导德育以活动为中心,一切德育活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德育过程中,把学生看作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活的生命体,尊重他们,解放他们,关心爱护他们,创设有利于他们全面、主动发展的多种多样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发展他们的主体能力,让他们的生命潜能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培养学生对待世界、对待社会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体系。学校的一切活动,如升旗仪式、班队活动、晨会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创建活动等,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些德育活动如果能坚持做到系列化、制度化、阵地化,努力构成一个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环境,那么学生就能在耳濡目染中实现潜移默化。
如我校利用晨会课,开展自主晨会活动研究,开创了“生活万花筒”、“每周一歌”、“幸运52”、“知识爆米花”、“实话实说”等富有时代气息的栏目,为学生喜闻乐见。举行系列主题活动,利用班队会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有“爱护公物、从我做起”“争当环保小卫士”“节约资源,从我做起”“请用文明礼貌用语”等,通过主题班会,使队员们认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做文明学生的重要性。开展了“学《守则》,遵《规范》见行动”主题系列班队活动,每周一个小主题,分阶段以“勤俭节约,合理使用零用钱”、“我是环保小卫士”、“学法、用法、自我防范”、“我是诚信的好孩子”、“文明礼仪,从我做起”、“学会关爱,不欺弱小,从我做起”等为小主题,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自演、自说、自辩、自做、自律,根据主体的所闻、所悟进行自主道德判断与选择,养成良好的德性。这样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激发潜在的情感内需,主体人格得到了培养。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和弟弟玩陀螺
- 掰手腕
- 一件有趣的事
- 观日食
- 爱打扮的校园
- 倒霉的一天
- 我的小蚕宝宝
- 妈妈的眼睛
- 我喜欢荷花
- 学会查“无字词典”
- 拔牙
- 橘子
- 我学会了仰泳
- 学会了游泳
- 我学会了做方便面
- 何为儒家之道(二)
- 自由贸易体制与我国宪法价值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中国传统“和”文化与和谐体育文化建构
- 宪政制度在近代中国为什么难以确立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向传统文化回归的梁启超
- 论制宪权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诉讼中的中国宪法适用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在“境界”与“权利”的错落处
-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反思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宪法与行政法良性互动关系之思考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时观
- 论诉讼中的中国宪法适用 (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宪法对刑事被告人权利的保护(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传统伦理与和谐社会中国公民人格建构
- 自然灾害、制度缺失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田地陷阱”
- 《猫》教学设计之五
- 《长城》教学设计之一
- 《长城》教学设计之三
- 《西门豹》教学设计之一
- 《长城》教学设计之二
- 《西门豹》教学设计之三
- 《猫》教学设计之三
- 《西门豹》教学设计之二
- 《猫》教学设计之二
- 《猫》教学设计之四
- 《猫》第二课时
- 《落花生》教学设计之一
- 《西门豹》教学设计之四
- 《猫》
- 《猫》片断赏析